最近,“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做客央视《开讲啦》的节目片段再次刷屏,引不少网友泪奔。主持人:撒贝宁说,这是他听过最震撼、最让人心情无法平静的演讲。

作为国家最高级别机密技术的研发者,黄旭华先生曾经隐姓埋名30年,88岁高龄还坚持在工作岗位上,而黄老先生的个人生活却又简朴至极。相比于高呼个人意识觉醒的今天,黄旭华的人生可谓是一生奉献给国家,赫赫,却又无名。

黄小幺个人资料,黄小幺有自己的歌吗

1959年国庆十周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政府再一次地向他提出研制核潜艇的技术问题遭拒。赫鲁晓夫断然拒绝中国的要求,说核潜艇技术复杂,花钱又非常多,你们中国搞不出来,只要我们苏联有了,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

就在这年10月底,毛主席在同周总理、聂荣臻还有罗瑞卿等研究发展尖端武器的时候,毅然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就是这句话,坚定了黄旭华和他的同伴们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走向。

黄旭华1926年出生在广东一个医生家庭,父母都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从小的志愿也是学医,想当一名好医生,继承父母的意愿。小学毕业时,正好“七七事变”爆发了,沿城市的学校大多被迫停办。

展开全文

为了求得一个能够安心读书的地方,黄旭华和同学们不顾交通困难,徒步往城外山洞赶,脚上起了血泡,不眠不休地走。轰炸警报接连不断,精疲力尽就被逃难的人潮挟搂着走。一天警报不解除,就得在山洞挨一整天饿。

委屈,愤怒,充斥在黄旭华的内心。为什么日本敢这么猖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为什么我们中国老百姓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要四处逃难、妻离子散?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土地,却连一块可以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都没有?什么道理?

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家的欺凌,受人家的宰割。

经历了一番思想冲击和权衡,黄旭华想通了,不学医了,去保卫祖国,去打仗。不能硬碰硬,平白搭进去人命。要用完备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技术,来跟敌人作斗争。

于是,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海上侵略,黄旭华最终进了上海交大造船系学习。

1958年,国防科委刚刚组建,聂荣臻元帅向中央呈报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核潜艇的请示报告,首批29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挑起了中国核潜艇的开拓任务。黄旭华就是这29人中的其中一员,从那时起开始,黄旭华先生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研制领域。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进入研制领域之后,第一批核潜艇研制人员面临的困难现在无法想象。

90厘米厚钢材的加工设备,没有。核潜艇专用的特殊钢板的研制成果,没有。甚至连我们的核工业,都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大的困难是——这方面的成熟人才,放眼中国的当时,一个也没有,缺乏专业知识,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技术资料。

黄旭华一众科学家,也只是作为研制常规动力潜艇的人员。

走投无路的科学家们只好从国外浩瀚的报刊杂志里找,寻找保密极高的核潜艇相关资料,用大海捞针的方式,硬生生拼出了美国核潜艇的总体布局。

091型核潜艇吊装鱼雷

手上只有算盘和计算尺,为了计算的结果准确可,只好分两组同时进行,结果不一样?从头再来,一直算到两个组的最后结论一样。

为了确保在生产建造中,严格控制船的重量、重心,就用“土办法”在船台的入口处放了一个磅秤,凡是进出船台的物品,一一过秤,登记在案。

这样的日子,黄旭华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在荒岛上一过就是数十年。

从1958到1986年,黄旭华没有回过一次海丰老家探望父母,包括父亲去世。家人们只知道他在北京工作,却从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有一篇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黄旭华先生作为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

直到那个时候,黄老先生才被允许,把这份报告文学寄给了自己的母亲。

黄老先生在《开讲啦》节目谈到这件事,说自己听妹妹讲,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满脸泪水,自豪不已。“她把我的弟弟妹妹们,还有她的子孙们召集过来,只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黄旭华和妻子女儿的合影

那是黄旭华先生62岁高龄的1988年4月29日,中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深潜试验。黄旭华当即决定跟170名乘试人员一起下潜。

深潜试验风险非常大,一点小问题都可能导致船毁人亡。美国的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在1963年深潜试验时,不到两百米就沉没海底了,160个官兵无一生还。

所幸我国的首次深浅试验大获成功,黄旭华先生在演讲时描述当时的情景,当深度仪指针指向100米的安全深度时,全船都骚动起来,跳跃啊,握手啊,拥抱啊,有些同志都哭了,大家神情非常激动。我拿起笔写了几个字,叫作“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1988年初,404艇极限深潜成功后,62岁的黄旭华兴奋飞奔……他也成为了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作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先生很幸运,一辈子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无怨无悔。他在演讲的最后说,“我非常爱我的夫人,爱我的女儿,爱我的父母。但是我更爱国家、更爱事业、更爱核潜艇,在核潜艇这个事业上,我可以牺牲一切!”

然而反观他的一生,我们崇敬,却不得不有所反思。

2013年他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时候,有记者去拜访了黄老先生。记者写到“来到黄旭华院士的办公室,看到这位88岁高龄的长者正在整理工作资料。看东西要用老花镜和放大镜,右耳也听不见了,但他精神矍铄,坚持每天上班。”

黄老先生自律,生活节约,保持着老一辈人固有的奉献姿态。他的办公室里没有空调,全所有空调的房间除了接待室以外,就是安放了贵重仪器的一些试验室。黄旭华的家在顶层,是当年科研所分房时自己挑的,没人愿意要顶层,除了他。夏天,房间的室内温度经常达到 39.5摄氏度,而直到“感动中国”播出后,他才在家里装了一台空调。

黄旭华的一生,用赫赫无名这个词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黄小幺个人资料,黄小幺有自己的歌吗

前半生默默无闻,是为了国家机密,后半生默默无闻,是因为新时代的大家只关心房价涨没涨,不会有人关心一个老人是不是还在工作。年轻时是国家的财富,人到老年,却只剩下故事让人热泪盈眶。

不过比起更多...出青春,甚至付出生命的科学家。掏空一生心血,换来一个安稳平顺的晚年,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87.75%有趣味的年轻人,都在看“谈资”。各大App商店搜索「谈资」,新生代智趣污资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