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相?是指一切能被人们六根六识所感知认识到其特征,并在人们心识里面形成某个形象的那个印记。

色、声、香、味、触摸、概念、思维、情绪、理念等等,但凡被心识认知到,并存在心识里的那个东西,都是一个相。

四相当然也在这个相的范畴内。

第一说我相。我相包括两个基本内涵,“我”和“我使”。

“我”是指我的这个感知性主体。你用锥子刺到我肉里,我痛的跳了起来,我感觉到疼,我生气了。这时候我就能够意识到有“我”的这个存在。

“我使”是指由“我”衍生的一种认知。我所拥有的,我所支配的,我所深爱的,我所厌恶的。等等所有我心识里的这认知概念都是“我使”。

“我”和“我使”合起来概就是我相了。不要住相,不要着了相。着了我相,就是有了我执。

相媚好的意思,媚好的意思

第二说人相。人相不是指我以外的你和他这些人。是指我以外的一切。你、他、它都是人相。别人、狗、猪、石头、空气、虚空都是人相,因为他们都在我之外。

人相就是以上这些存在,在你我心中固化了的认知或者定义以及概念。

比如那是一只狗,狗是护院看门的。那是一只猫,猫是用来捕老鼠的。老婆是我的伴侣,她应该是对我忠贞的,她是我孩子的母亲。心识里面的,对我以外这些存在的定义,就是人相。

没有我相就没有人相。“我”对应有了他她它。“我使”对应有了他是什么,他有什么,他应该怎么。

不要住相,不要着了相。着了人相,本质上是有了固执的分别心。

相媚好的意思,媚好的意思

展开全文

第三说众生相。众生相也不是说一切有生命的生灵。而是说一切存在的生长灭相。简单点说,不是“众生”,而是“众之生”。

草籽,发芽,成长,开花,衰落。人受孕成胎,婴儿,幼儿,青年,中年,老年,消亡。心中一个念头的闪现,强化,消失。

一切存在的生发演化现象,以及你心识里对这种生发演化的理解和认知,比如水变成冰这种演化是因为降温了,我是五蕴积聚而生等等,这都是你心中的众生相。

众生相这实际上是对规则、规律、法则、道理等,也即狭意的“法”,生起固执想。

不要住相,不要着了相。如果着了众生相,就是有了法执。

第四说寿者相。有人简单说是时间。这也算正确。

更好的一种解释。这实际上涉及到了佛教成立的根本理论。即无和有,有常和无常等对立的基本理论。

世界是恒久不灭的,这是一种寿者相。它秉持的是有和有常的认知形式。

世界会湮灭消失一去不复,这也是一种寿者相。它秉持的是无和无常,也可能是错误的断灭空等认知。

我会轮回再来。我是依业力轮回。我是依主宰给我的使命轮回,或者说世上根本不存在轮回,这都是寿者相的内容。

四相之中我相是根,无我了,就是除了根,其他的也就不会存在了。

另外,佛学词典、圆觉经等有解释。

(二)

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依梵文意思,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按照梵文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

(三)

江味农居士曰:

人众寿皆自我开出。有我相,便有对待之人相。人不止一,为众生相。执我之见继续不断,即寿者相。四相不外一个我相也。今开而说之者,明执我者,便有分别心。使知六识生于末那,有末那便有六识,不相离也。如此执我分别,乃凡夫通病,岂是菩萨,故曰即非。所以警诫发大心者至深切矣。

我相因我见生,我见以我相显。一表一里,从来不离。破我相即是破我见也。相有粗细,粗则著境,细则著心。后周亦言我相是约心言,即约识言。盖八识为真如心变现之相,故唯识宗亦名相宗。

四相,即是一个我相。有我,即有对待之人相。对待者不止一人,即众生相。我相在妄心中,念念继续不忘,即寿者相。菩萨茍见有众生得度,自我度之,即有我相,从而四相俱起。有四相,即有分别心。有分别心,是凡夫,不是菩萨。修行者,第一应撇开我字,发心为一切众生,此即降伏我相。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众生刚强,令他修行已不易,何况了生死。然皆不问,无论人与非人,皆度之成佛,亦本来是佛,此即降伏人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心中不起如何能度尽之念,此即降伏寿者相。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即降伏众生相。何以要如是降伏,盖发无上心者,要行菩萨行,普贤行。倘有四相,如何得称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