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硝烟弥漫的第二次世界战的战场上,有无数舍生忘死的士兵和军官在浴血奋战,更有数不清的记者们在履行着他们传达息的职责。

在激烈的苏德战场上,有一位让人眼前一亮的女记者,她不仅是是一名卓越的外交官,还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她的名字叫胡济邦,将巾帼不让须眉这种精神发扬到了极致。这位极有韧性的中国女子,在莫科默默工作了十三年,从各方面观察记录了苏德战争的所有历程与细节,用流畅的文笔写出了无数篇战地报道,也拍摄了很多纪实的战争照片。

根据资料显示,在1936年初的时候,胡济邦在上独自登船,她先乘一艘苏联破冰船,到达海参崴,然后,再坐了9天9夜的火车,穿过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最后,到达了莫斯科任当时的中国驻苏大使馆新闻专员,并且,兼《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记者。胡济邦作为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的新闻专员抵达莫斯科,可以说,着算是中国有史以来派驻国外的第一位女外交官。

胡济邦凭借其优秀的工作能力,先后任职于国民政府与人民政府的外交部,她与美国、英国、匈牙利等多个国家的领导人,都进行过深入的采访与交流,不仅如此,她还精通英、法、俄、日语、匈牙利语和拉丁语。年轻时的胡济邦不仅能力出众,颜值也毫不逊色,她拥有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自然与性感和超凡的东方气质,被众人称为“美女外交官”。

毋庸置疑,这是胡济邦一生最为灿烂的篇章。但是,也显而易见,“美女”这两字在胡济邦的身上,是被赋予多重意义的。

展开全文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胡济邦还在莫斯科当大学生,正勤奋地攻读研究生学位。这突如其来的战争,让这名女子不知所措,在缓过神来之后,她才开始认真地审视这场战争的性质。在1941年到1946年的这五年间,胡济邦开始施展她的写作才华,她不仅发表了多篇战地报道,还亲自参加战斗,丝毫不畏惧死亡。那时的胡济邦简直视死如归,一丁点儿中国传统女性的柔弱与胆怯都没有,她英勇地向德军开枪,飞一般地穿梭在这残酷的战场之上。

这就是她,一个战争中的女记者,一个新时代女性的引领者。

在一次采访中,已经七十岁高龄的胡济邦老人,严肃地表达了她对记者这个职业的看法。她认为:“记者”这两个字就意味着崇高,“记者”这个词就意味着随时随地都不能停歇,每时每刻都要像插上了翅膀一样。而且,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不管是职业道德还是职业素养,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作为一名记者,你的思想要深刻,看问题要敏锐,要时刻关注时事与政治,要有极强的责任感与正义感,要坚持真理、勇于探索、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并且,要当好一个记者,还要见多识广,充分了解当地的风俗、环境与人的性格,否则,记者的工作就不容易开展下去。胡济邦除了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之外,她还凭借着社交圈广、情商高等特质,曾与美、英等各个国家的西方记者们一同参加了各大国际会议,这也不断地提高了她的身份地位。

在工作方面,胡济邦遥遥领先,在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她也出着自己的一份力。她曾受中国共产党的指示,在苏联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通过种种外交方式与方法,全力促进中国与苏联之间的意识沟通与文化交流。并且,因此认识了许多苏联知名的艺术界的大师,他们在通过与胡济邦的交流与沟通之后,都成为了她的好朋友。除此之外,胡济邦还拜康恰罗夫斯基为师,自此,她油画的创作水平也呈突飞猛进之势。

史南桥个人资料,设计师史南桥个人资料

而师傅康恰罗夫斯基也对这个女徒弟也是关爱有加,欣赏她的聪颖与才华,不仅将绘画技术倾囊相授,知无不言,还曾特别地为她画过两张肖像画,这足以看得出胡济邦不俗的个人魅力与学习能力。待胡济邦从东欧完成任务返回中国后,被政府任职为《人民日报》的国际部评论员。经过多年的实战经验与写作锻炼,她的写作水平已是少有人能及,行云流水,洋洋洒洒。甚至,她的评论员文章,常常被外国媒体当做是研究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与此同时,她的丈夫、中央大学同学毕季龙,更有着联合国所属的副秘书长职位,担负着重要的职责。1979年,胡济邦陪同丈夫夫一同前往纽约,夫妻二人拥有着相同的兴趣与爱好,也有着共同的情操与精神,他们相互陪伴、相互配合着访问了世界上的六七十个国家,其中,就包括亚、非、拉美等各国,旅途中,他们也认识结交了众多朋友。

史南桥个人资料,设计师史南桥个人资料

在外交界,胡济邦与毕季龙被誉为“最美好的一对”。

参考资料:

【《中国有史以来派驻国外的第一位女外交官》、《才华横溢的女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