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传承我镇儒林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我镇“行正道”活动品牌,引导青少年在未来的生活中自觉履践孝、悌、忠、的德行,塑造现代青年爱国、孝德、求知、奋进的精神品格,我镇决定面向全镇中小学生开展正道文化征文及朗诵比赛,具体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南区文化体育局

协办单位:九江镇宣传文体办、

南海区图书馆

承办单位:九江镇教育局、

九江镇文化站、

九江镇图书馆

二、征文比赛

1、征文主题

征文内容以正道文化为主题,篇目自拟。作品力求主题突出,可通过书写烟桥的历史发展、古迹古树、名人逸事提炼正道文化,可通过书写身边发生的人、事、物或自身经历、领悟体现正道文化。

展开全文

2、征稿对象

镇内广中小学生

3、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17年10月10日

4、征文要求

(1)文章要求内容切题,通俗易懂、积极健康向上,体裁不限、字数1000字以内。

(2)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a.主题(15分)

主题鲜明,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契合主题。

梁泽木个人资料,梁泽木演过的电视剧

B.内容(35分)

内容真实,健康向上,有感而发,不空发议论,真挚感人,能引起读者共鸣。

c.结构(20分)

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d.语言(30分)

文通句畅,生动形象,用词准确,可读性强,语言优美,有文采。

(3)稿件请以原稿纸书写,或用电脑打印,字迹切勿潦草,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辅导老师、学校班级、通信地址、联系电话。来稿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4)实行自负原则。凡参加其他征文比赛获奖的作品不予参加本次比赛。一旦发现抄袭、剽窃他人作品等现象即取消评奖资格并追究侵权责任。

(5)来稿请寄或直接交到:九江镇教育局或九江镇文化站,信封请注明“正道文化征文大赛”。电子稿件可发送至:826381460@qq.com,

联系人:曾小姐,

联系电话:86558273。

5、奖项设置

设中、小学两个组别,

一等奖各10名,

二等奖各20名,

三等奖各30名,

获奖学生均获得证书及奖品,

获奖辅导老师均获得证书。

获奖作品将通过《儒林文学报》、《儒林九江》社区报、《晨曦报》等进行刊登和宣传,不另支付稿酬。

三、朗诵比赛

1、朗诵内容:正道文化征文获奖作品。

2、比赛方式及评分标准:组织本镇中小学生开展正道文化朗诵比赛,采用个人朗诵形式,不能以集体朗诵形式参赛。可加配乐,请自带光盘 或U盘,也可现场伴奏,以学生演奏为主,人数不超2人。

3、朗诵时间:每位选手3—5分钟

4、奖项设置

朗诵比赛设一等奖3名,

二等奖6名,

三等奖11名,

优秀奖若干名,

获奖学生均获得证书及奖品,获奖辅导老师均获得证书。

5、报名方式和比赛时间:

(1)报名时间:

即日起至10月10日

报名地点:

九江镇教育局或九江镇文化站群文科

联系人:罗小姐

邮 箱:522349157@qq.com

联系电话:81862660

(2)抽签时间: 10月13日

(3)比赛时间:

10月21日(星期六)上午

(4)比赛地点:儒林一小

6、朗诵比赛报名表

四、征文及朗诵颁奖将在正道礼仪式

(暂定10月26日)上进行。

五、本比赛一切解释权归属九江镇文化站。

附件:烟桥历史、古迹、

名人名事简介摘录

(摘自《烟桥史话》)

九江镇教育局

梁泽木个人资料,梁泽木演过的电视剧

九江镇文化站

烟桥历史、古迹、名人名事简介摘录(摘自《烟桥史话》)

(详细资料可参考《烟桥史话》或到烟桥村实地考察)

一、 烟桥历史: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南村委会的烟桥村,为何氏聚居村落。从“何孝廉”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南海九江石龙村,传六代至何慕庄,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 1449年)迁往烟桥,并于明代正统十四年(1450年)建村。开村时名为“里海” (相对于防洪堤的“外海”叫法),后因村布局如一展翅飞燕,称“燕桥村”。村口长木桥原名“燕桥”,后因终年水汽蒸腾,雾气缭绕,清乾隆年间已有“烟桥”之称,久而久之,村子亦改名为“烟桥村”。

古村规划严整,肌理存,保存了大量清代古建筑群。村外河涌交错,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村口古榕一树成林。村中以《周易》内容命名的元、亨、利、贞四巷道及烟桥正道,静穆古朴。有何氏六世祖祠、旌表节孝牌坊、兰桂坊、烟桥正道门楼等大量古民居(何氏六世祖祠以及旌表节孝牌坊都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就有烟桥八景:“长锁烟桥”、“水口斜阳”、“南塘夜月”、“竹园午籁”、“平山落雁”、“松园鹤还”、“北堑鱼游”、“沙潭天晓”。

地灵人杰,名人辈出,有郡邑乡贤、嘉庆进士何文绮、清代著名画家何翀、清末将领何耀英等。翻开何氏族谱,仅清朝期间就出了多个进士和举人,秀才、武生则多不胜举,进国子监读书的也有数十人。

明清至近代间,烟桥村村民主要以经营药材为业,研磨药材大部分供应给中药材铺。夜里月亮初升时,巷子深处到处传来木杵捻药的声音。制成药后或挑或车运到四乡、佛山,也有的通过门前的河涌坐小船顺流入西江再入珠江在广州上岸。药品外销令每家都较富裕。后来历经战乱,半数人都离开家园,出外谋生。现在,烟桥村后人遍布世界各地。

二、古迹介绍

1.六世祖祠:位于烟桥西面大巷口,祀二世小涧公、六世慕庄公等先祖。始建年代不详,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顺德举人梁骝藻题额“何氏六世祖祠”, 顺德探花李文田题匾“惇叙堂”。何文绮撰重建碑记(见家谱第三册)和祖祠大门楹联“云礽仪水部,坊表重烟桥。” 祖祠为二进三间,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极具岭南宗祠建筑特色。木雕、石雕、砖雕及灰塑手工精巧,人物、花鸟等造型栩栩如生。上世纪60、70年代曾用作村内谷仓,才幸以保存至今。

2、“郡邑乡贤”坊:现位于“何氏六世祖祠”旁,奉旨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中间刻有“郡邑乡贤”四个大字,两边刻有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奏章和朝廷下达的谕旨。张之洞在何文绮去世后三十多年,联请多位仕官,上奏何文绮生前功绩,举荐他为“入祀乡贤”。此段历史在张之洞《南海何朴园先生入祀乡贤录》中有祥细记载。最后得到光绪皇帝核准,封何文绮为“郡邑乡贤”。如今,村口静卧着的“郡邑乡贤”石刻正默默记载着何文绮“入祀乡贤”的故事。

3、烟桥正道:现位于“何氏六世祖祠旁”,在烟桥村的东西轴线上,由长长的石板所铺成,是村中贯通南北大道的主干道,由爱国华侨牧埜公兴建。正道东面入口是一座高达的麻石门楼,门楼宽约3.5米,深约3米,高约4米,花岗岩石地面与墙脚,青砖瓦顶,花鸟雕塑,硬山顶。麻石门楼上刻有“烟桥正道”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门楣上画有壁画(据传为何丹山之作),门楼的墙上还留有村民刻下的“甲寅水灾”印记。“一入烟桥,必行正道”,这是烟桥村中口口相传的一句话。话中所说的“正道”就是“烟桥正道”,“烟桥正道”是村里的中轴线,是大部分村民及访客进村的必经之路,这是话中的外在含义。“正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解释就是“正确、正派的道理、准则和途径”。“行正道”正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在当今社会,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虽寥寥数语,但励学敦行,足以见证烟桥先祖的良苦用心和聪明智慧。正是“一入烟桥,必行正道,万世固基,有赖儒风。”

4、“旌表节孝”牌坊:现位于烟桥新庄贞巷旁边,旨建于道光年间。该牌坊以花岗岩构筑,四柱三间冲天式,高5.42米,中宽6.95米,左右宽1.72米。右间刻有“百世”,左间刻有“流芳”,中间为“旌表节孝”,竖刻“道光元年(1821)六月为处士何蕴之妻节妇何程氏建。”据何氏族谱记载,何蕴斯之妻程氏在其夫去世后克守妇道,守义四十年,勤惠一生。其夫弟何文绮在京师为官,留下其长子给程氏抚养,程氏视若己出。其行闻于朝,文绮奉旨建坊旌表。牌坊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5、兰桂坊:现位于烟桥星桥书舍一巷,是村中百福堂的附助建筑物。原主人在西欧经商,光绪二十年(1894)回乡兴建 。取名兰桂坊乃取其“兰桂腾芳”之意,寓意子孙显贵发达。门楼上有中国传统壁画,砖雕、灰雕保存良好。更让人称奇的是该建筑物面向大路的多个窗户,窗框是用麻石砌成的,是传统的中式建筑,而窗篷却是西洋风格建筑。虽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其花纹图案雕刻仍显得十分精致,色彩光鲜。穿过门楼,原来的两边都是古老建筑,传说,在60年代在倒塌的古建筑处建蚕房时,有人还在地下挖出了几斤黄金。由此,足以见证主人家世的显赫。

6、古木桥: 据《烟桥何氏家谱》记载,烟桥村前原有长木桥,称烟桥,最初用竹架制成。1831—1835年间,乡人如骧公倡改建为木桥,1908年乡人锡恩公与族侄毓桢公重修改建。该桥用坚厚木板共12块砌成,稳如磐石。木制的烟桥由3条长长的木板组成,宽约40厘米,长25米。最为特别的是,中间的木板是一块柚木。当水位升高,小艇和船只无法穿过时,这柚木可以抽起来,腾出空位让船经过。百多年来长桥卧波,并因这里水汽充足,朝暮烟浮,久而久之,成了烟桥八景之一。随着时代发展,由于木桥不便通车,1995年,在征得村民同意下,扩建河清至烟南公路,并将木桥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公路桥。2013年,烟桥村成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村民又搜集齐当年建木桥的木板,拆掉水泥桥,重新修建古木桥,回复“烟桥”当年旧貌。

7、百年古榕:位于烟桥村口,百年古榕树独木成林,婷婷如盖。村民称“树祖公”、“一树成林”、“连理树”。这棵“国事榕”现有树头九棵,每棵引种时都与国家大事相关,如日本投降、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港澳回归、共产党九十华诞等大事。村民用结绳记事的方法,通过引种榕树,把每一个历史事件记录下来。如今,这棵百年古榕覆盖面积已有几百平方米,古榕下是青石地面、青石台凳,已成为村民休闲、聊天、乘、聚会的好地方。老村长鹰叔年轻时曾写诗句“人赞西樵风景好,我恋吾村榕树头。”深深铭刻了村民对家乡风光的爱恋之情。

三、名人名事

1、何文绮:何文绮是烟桥村首位举人、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加员外郎(正五品官),入祀乡贤。据族谱记载,他当官告假回乡及后来辞官回乡的多年间,风义乡里,敦教乡人,造福桑梓。他首先倡议殷富大户乐助捐出数百金成立粮务公项,置产业收息,每年三月,先由粮务公项垫立当年银米,年底再收还,为乡民排忧解难,深得乡民爱戴。又捐资倡建堤围、办义仓、抚孤济贫。他出钱出力主持编修族谱,重建、维修祖祠,申建“节孝”牌坊。修建“方严书舍”,敦品励学。亲力撰写“何氏六世祖祠”楹联、“惇叙堂家训”、“一经堂家训”, 敦教乡人。当时,粤俗械斗成风,何文绮敦睦乡邻,多次劝退平息乡邻争斗,使烟桥成为民风淳朴的乡村。在何文绮去世后二十年间,烟桥村相继有四人考取举人,多人考得功名。烟桥村有今天的成就,实在有赖“乡贤”之遗风。

2、何翀:据《南海县志》记叙何翀学画:“家贫,年十二始入塾,读书九月,即辞家至会城学画纱灯。性灵敏,承师指授,自有妙悟。时画师有善画美人称苏美人者过,见其落笔飞动,立视久之,因赞其笔法超妙,惜以所学屈其才,转告其师,师许之。苏美人授以笔法,尽得其妙。”可惜,文献中难找到苏画师的详细资料。而当时,在广州最为有名的苏姓画家,只有苏六朋、苏仁山二人。其中苏六朋比何翀大近二十年,据史料证实,何翀与苏六朋是认识的,而且关系不错。苏六朋在1851年曾作大轴《指画为何翀写人物图轴》,现藏于番禺博物馆。早年的公匠经历给何翀在艺术创作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年后,何翀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成为他踏上艺术之路的重要契机。据家谱载:“后佣于某富家,得博览古名人画谱”。

3、四子当兵:烟桥人何金铸之妻叫徐淑珍,有5个儿子,她先后把4个儿子送到部队。1962年,台海局势紧张,明知这次征的兵要驻守在福建前沿阵地,要冲锋陷阵,徐淑珍仍让在国营工厂工作的二儿子何乃洪报名。徐淑珍还去做通其他几户农村家庭的思想工作,稳定了军属的心情。由于儿子们多在部队,一家人天南地北难相聚。何乃文第一次回家探亲,徐淑珍刚好患盲肠炎住院。她多么希望孩子能侍奉左右,但当她得知儿子要为自己病情向部队告假时,却焦急起来:“你是人民子弟兵,当以工作为重。”何乃文被母亲打动,提前一天返回部队。徐淑珍珍藏着一叠奖状和证书,那是孩子们在部队取得的荣誉。子女中有成为全国人大代表、高级工程师、大校军衔的军队干部,有担任佛山市某行政机关领导,有担任大学副教授,还有在合资中型企业任厂长等。看到子女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所能,徐妈妈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的徐淑珍曾经获得过不少荣誉,但她最看重的称呼是“军属”,最自豪的是被评为广东省十佳“军人好母亲”。 “我深深感激祖国及部队首长的培养,同时也觉得儿子对海军作出点贡献,心里很是高兴。你们要戒骄戒躁继续为祖国作出应有贡献。要发扬和保持艰苦奋斗、勤俭朴素、关心群众、互相帮助、尊老爱幼的家风。”这就是徐淑珍93岁高龄时的遗言,是她把4个儿子都送到部队锻炼,报效祖国,为家乡争光。

4、克敌制胜:何克敌,烟桥村人,旅美著名油画家。初闻“克敌”两字,大家便联会想到“克敌制胜”这个成语。个中寓意,还得从何克敌父亲何广泽说起,在抗日战争未全面爆发之前,日本军队已多次侵占我国领土。何广泽在军事学校政治深造班高级组毕业,任团指导员,上校参议,后任十九路军131师493团团长。面对国土被侵略,人民受凌辱,广泽立志报效国家,英勇抗敌。1930年,孩子出生时,就将名字改为“克敌”,表达了他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克敌制胜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