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悦,著名演奏家、教育家、南派笛子大师赵松庭先生的关门弟子。现为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六岁随父亲学习竹笛,十二岁成名,自幼师从蒋国基先生、赵松庭先生,后师从张维良教授。

从1996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张维良先生,因为成绩优良,到2000年被学院免试推荐为本院研究生,之后顺利毕业拿到硕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笛子女硕士留校任教至今。历经二十余载的磨砺,陈悦已成为当代中国顶级的青年笛子演奏家,教育家,她不仅担起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使命,更是肩负着培养未来新一代笛子艺术家的重任。同时她的足迹遍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多次受到外国元首及皇室接见,获《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一致好评。为中国民乐走向世界的推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艺术履历被录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笛坛繁星录》以及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编著的《世界名人录》中。

拥有诸多代表作的陈悦,细数其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录制发行了九张笛箫专辑,其中包括《远行》《乱红》《中国之悦》《悦色箫声》《精神???·???东西方的碰撞》《对话——箫与竖笛现代作品十首》等。其中《对话——箫与竖笛现代作品十首》获格莱美欧洲古典音乐提名。多次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悉尼歌剧舞剧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德国特里尔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日本东京城市交响乐团、希腊国家交响乐团、澳门乐团等国内外著名乐团合作的陈悦也表示自己正在筹备一张风格全新的专辑,专辑的定位是与乐队一起录制新的协奏曲。

近年来,陈悦也曾多次受邀担任国内重大音乐赛事的评委:“2010首届北京竹笛邀请赛”评委、“2012 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评委、“2014第六届新加坡国际华人民族器乐大赛”评委、2014“文华奖”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评委等。同时,由于陈悦在演奏和教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各种荣誉和奖项也接踵而至,荣获2008年“教学成就奖”、“2010最具魅力笛子演奏家”、“2012年CCTV十大青年竹笛演奏家”、2014年荣获文化部颁发“园丁奖”等多项殊荣,同时也是2014年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资助获得者。这些荣誉和奖项的获得,也终将促使着民族音乐的践行者陈悦更加坚定的走下去,正如她藉由这次访谈谈到的,为民族音乐的繁荣,为笛箫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谈感受|对我来说,讲台比舞台更加重要

音乐时空:作为青年笛箫演奏家、教育家,每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基本都在讲台或者演出舞台上,谈谈你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以及你与讲台、舞台的感情。

展开全文

陈悦:首先我很荣幸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中国的笛箫教育一线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我看来,老师既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人类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从“老师”两字本身的解析来看,“老”字也可指代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观念,而老子最注重的就是德行的修养,所以这个“老”字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德”;而“师”者,则是韩愈《师说》中的“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包括育德、育心。事实证明,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品德与个性的塑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榜样作用。所以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还要以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勤奋上进的教学心态、坦荡宽广的处事风格来影响学生,并向他们传递饱含正能量的健康文化,让每一个学生在求学期间,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拥有真诚、阳光、勤奋、上进等个人品德,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友爱关系,让他们在这种良性环境中不断健康的发展与成长。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个人素养是多么的重要,甚至可以说教师的个人修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基础与保障。

我作为一名竹笛专业的老师,要教我的学生如何练习竹笛,包括让学生了解竹笛的历史、发展、流派、作品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竹笛演奏在音乐学院本身就属于表演专业,其表演专业的特性就决定了从事竹笛教育的人在讲台以外也要有一定的舞台基础。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讲台和舞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分割,而且互相支撑、互相提高、互相补充。舞台和讲台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我工作及事业的全部。我很爱我的讲台,如果要在二者之间分出孰轻孰重,对我来说,讲台比舞台更加重要!这么多年来,我对竹笛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也经常把学生带到舞台上,因为这个舞台不光是属于我的,同样也是所有的学生、所有笛子演奏者、爱好者的,是大家共同的。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学生除了舞台,也可以在讲台上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专业才能,也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笛箫音乐的发展及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音乐时空:你六岁就跟随自己的父亲学习竹笛,后又师从赵松庭先生、张维良教授,他们分别给予了你怎样的影响?在你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演奏家、教育家之后,其实各位老师在技术上对你的影响已经相对较小了,这时他们对于你来说又是怎样一种影响和存在形式?

陈悦:我六岁就跟随父亲习笛,从此就与竹笛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父亲现在在杭州也仍然从事着竹笛普及和推广教育的工作。在少年宫时,我遇到了蒋国基老师,跟蒋老师学了近两年的时间,对我竹笛技术等各方面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之后在一次浙江省少儿器乐比赛中,机缘巧合的认识了赵松庭老师,非常幸运的成为了赵老师的关门弟子。我跟随赵老师学习了整整三年时间,赵老师对基本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也非常重视竹笛基本功的训练。赵老师把基本功划分为气息、手指、舌头、控制等很多非常细的环节,在他的教学中,有一套非常系统的教程。他的整套治学理念,对于我之后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我对我的学生尤其是在大学之前的学生,在基本功训练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都是受到赵老师的影响。

赵松庭老师是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一位恩师。现在回过头来看,赵老师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全面的,涉及到竹笛的各个方面。赵老师在演奏方面、创作方面、乐器改革方面、音乐美学方面、音乐教育音乐理论方面等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平时的聊天中,他也跟我聊起过包括音乐律学到底什么样的律制适合,竹笛的发展也可能存在多种律值并存的可能性,竹笛是不是要平均开孔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在今后去慢慢探讨和学习研究的。

赵老师也一直致力于乐器改革的领域,由于我们传统的竹笛是六孔笛,赵老师也提出诸如:如果吹到一些现代作品,竹笛是否要加到八孔?有的地方现在有九孔、十孔、十一孔甚至更多...的笛,如果要开孔的话,开多少合适?到底这样的存在合不合理?开孔后会对原来的音准产生多大的影响等问题。当时我记得赵老师也是比较认可传统六孔笛在吹变换音角度的时候可以借鉴八孔的笛子,因为多开两个孔,并不会太多的改变原有的演奏六孔笛的手指技巧。赵老师也提到,不论开多少孔,在打好六孔笛的基础之余,也可以尝试练一些八孔笛。除此之外,赵老师生前也在研究弯管笛等很多关于乐器改革、改良方面的课题。

另外一位让我受益匪浅的就是张维良老师,我跟随张老师习笛有十年之久,现在张老师仍然是我的恩师,他对我的教育可以说是终身受用。跟赵老师学的阶段是初中打基础的三年,而跟随张老师除了基础训练外,也学到了北派、南派、新派等各个流派、各个风格的传统作品,以及一些现代风格的作品,当然也包括张老师自己创作的一些笛子作品,可以说让我非常全面地掌握了这些作品。张老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师,从他身上我更多的是学到了他从事笛箫事业的一种精神。这么多年来,张老师不断在科研、演奏等各方面开拓、努力、创新,从来没有停下来过,这也是一直鞭策我到今天,敦促自身不断努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张老师就是我的榜样,我也要不断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发展,更要教育出更多、更优秀、更全面的学生。

无论是之前的蒋老师,还是张老师,他们其实都是赵老师的弟子,所以是一脉相承过来的。虽然学的东西都大同小异,但每个老师都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想来,各位老师的教育观念对于我来说都近在咫尺。谈到他们现在对我的影响,单就演奏技术方面来说,这些恩师教给我的东西就足以让我终身受用,而他们本身为笛子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让我看清自己将来应该如何去做,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在思想、精神方面影响着我,鞭策着我。

音乐时空:器乐类演奏的学习大多从模仿开始,在你的竹笛道路上有多位名师,你是从什么时候开拓自己的演奏风格的?作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你现在也有自己的学生,从模仿到独立,你又是怎样鼓励自己的学生有自己的演奏风格的?

陈悦:器乐的学习确实是从模仿开始的,尤其是在打基础的阶段。我在跟随这么多老师学习他们自己的作品以及地方风格作品的时候,会尽可能的模仿一些他们演奏的处理、风格,尽量往他们原版的感觉上去靠。至于说我自己的演奏风格,每当拿到一首新的作品,我会有一些要求和准则,这也是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积累。就我而言首先是要达到规范,从音准、节奏、音色等各个方面都能达到准确、干净的状态,让声音有一个好的呈现;特别是在声音上,我觉得管乐一定是要到达一定的宽度、平稳度,那么在气息控制上就会有严格的要求。我倒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演奏风格,而是对演奏的一些基本要求。然后就是对音乐的处理,要尽可能的让它符合音乐旋律发展的规律,让演奏出来的音乐能够打动人心。

当然这个也是我对学生演奏上的一些要求,在我的教学中,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更多的强调基本功训练以及他们对传统风格作品的掌握,要求他们掌握梆笛、曲笛、低音笛的多首作品,这个阶段模仿是基础。到了三年级以后,会要求他们对一些现代作品、协奏作品等有一定难度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这个时候,我不会要求他们完全跟我一样或者跟哪个老师一样,可以有他们自己的个性存在,加入一些自己对音乐的思考和处理,而不是拿到一个乐谱,老师怎么吹学生就跟着怎么吹。要让音乐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去模仿,去copy某个人的演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先去听谁的演奏,而是让他们拿着谱子思考自己会去如何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挥他的想象力。在作曲家标注的所有的速度、强弱、情绪等都做到了以后,让他们自己听听吹出来的音乐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去听其他演奏家的录音资料,再去比较,差别在哪里,怎样来处理更好,就显而易见了。但是一定要符合一些基本原则和风格的要求。在声音、节奏、音准这些基本要求都达到标准的前提下,在音乐的发展处理上也要遵循音乐发展的逻辑特点,只要符合音乐发展的规律,我都是认可的。另外,从个性层面来讲,所有的演奏也未必要千篇一律。因为有的学生很活跃,舞台表现力非常强,他的音乐一出来就会让你觉得坐不住了,非常能调动人,而有的学生可能他的气息很好,他可以吹得很稳、非常“镇台”……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虽然在学习阶段尽可能会要求他们做到全面,但是真正都拿到台上来说,我觉得还是要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特点,把自己的特质发挥到极致。

谈流派|统一于竹笛艺术的发展

音乐时空:去年,出版社对你的《笛子演奏初级入门教程》进行了重印,很多知名的器乐演奏家、教育家都会出版个人的教程或者教材,能不能以你专业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器乐教程出版的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以及促使你推出这本教程的初衷是什么?

陈悦:这是我出的第一本教材,我一直认为,竹笛演奏的初学教材其实是非常的重要。市面上有很多笛子教材,里面的内容从最开始入门一直增加到比较难的曲目,我个人认为教材要讲究细化,其实还是要分初级、中级和高级的。《笛子演奏初级入门教程》是从基本的乐理知识开始讲起,在初级教材中,一定要对乐理知识有一定的讲解,否则的话,可能初学者连谱子、节奏都看不明白。所以在这本教材中,基本是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对竹笛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了梳理。学习者可以是零基础的,为了让他们“看得懂、学得会”,尽量做到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在“基本知识篇”,主要介绍了竹笛的历史,竹笛的构造及发声原理,竹笛的音域及音色,乐器的挑选、保养及维修,笛膜的选用以及笛谱符号的认知等知识;在“演奏基础篇”,针对笛子演奏技法,包括笛子历史上的南派北派技巧分类,当然也有对手型口型知识、气息的训练、手指的训练、音阶的训练等知识点进行详细点讲解;另外,在教材的最后,应众多爱好者的要求,从我的笛箫专辑中,选取了十首作品,供初学者练习。这些小品多在旋律上很好听,但是技术上又不是特别难,比较适合初学者来演奏。教材上还有一项非常方便的功能,那就是谱例上附带的有二维码,拿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直接用手机播放出音频,这是出版社提供的一项非常方便的服务,我也希望以后在出版教材上仍然还有这种比较科技化的便捷功能可以让我们使用,也方便广大笛箫爱好者来学习。

说起这个重印的问题,因为最早的版本还没有经过我的认可就直接出版了,后来我发现里面还有部分内容有待修改,所以是收回了一批然后又再出,之前的旧版应该都是要被收回的,因为既然是教材就要力求做到准确,有机会我会再跟出版社沟通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音乐时空:在《笛子演奏初级入门教程》中,对近代竹笛的南北二派也进行了介绍,你生于江南,从你学习竹笛的师承关系上来看,主要源自于南派竹笛的影响,而在信息相对公开,地域差别逐渐消融的当今社会,以你的演奏和教学经验来看,竹笛的派别差异是否依旧明显?这些差异对竹笛艺术的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陈悦:确实在当时那个年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没有这么快,没有这么公开,不同的区域演奏家以当地的音乐为素材,改编创作成自己的独奏作品,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区域风格流派的作品。在传统南方的音乐里面,比如说像江南丝竹是传统的南方乐种,它的装饰音主要是靠手指上颤、叠、赠、打,基本上是不用舌头的。当时赵老师在朝鲜战场上遇到了刘管乐先生,他发现北方传统作品的演奏上有很多舌头的技巧,有的是舌头和手指结合的,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吐音、滑音、剁音、花舌,就是用到了舌头的技巧,当时赵老师就认为南派的传统乐曲不用舌头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于是在他自己的作品里面,开始运用一些的北方技巧,比如他的代表作《早晨》里面就用到了花舌、吐音、剁音等,这是南方传统作品里面根本没有的。所以严格来说,赵老师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对南北方的演奏技巧进行过整合。

基本上现在所谓的南派北派多指传统作品,到今天已经没有这么明显的限制和禁忌了,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他们想要的色彩和效果。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竹笛可以演奏的技巧,他们只是根据音乐的风格和需要在使用这些技巧。比如说,现在太多的协奏曲里面,既用到了最大的笛子,也用到了最小的笛子,还要在一首作品里面换几种乐器来产生不同的声音和效果,从而使作品在音响上呈现更为丰富的音乐。我觉得这本身就说明竹笛在往前发展,也是竹笛发展的必然历程,所以不管南派也好北派也好,都是竹笛历史发展中一个阶段的产物。而这些不同流派风格的传统作品,都是我们在专业本科教育阶段中需要掌握的,因为在之后创作的作品中,这些不同派别的演奏技巧,很可能都会出现在同一首作品当中。总之,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演奏技巧、特点、风格,它们都让竹笛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丰富了竹笛在舞台上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时空:可以说笛箫艺术事业的发展饱含着几代笛箫从业者、爱好者的心血和贡献。发展笛箫艺术事业,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一直以来你对笛箫事业的关注和拓展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里面?你对于笛箫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否有着明确的规划?

陈悦:因为我们这个学科是归属于音乐表演专业,所以对舞台演奏这方面,我是首先要关注的。包括各种形式的音乐会,无论作为舞台演奏者、策划者、讲解者,还是作为一名听众。当然,一个学科想要发展得好,除了舞台上的内容以外,理论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属于音乐学的范畴,就是我们归纳总结这些演奏、创作、教学以及发展改良等方方面面的一些规律和经验,把它们整理成文字,变成书籍、教材或者文章记录下来,成为相关资料。这方面我也会给自己定一些目标,比如说每年在音乐类的刊物,甚至是核心期刊上面发表一些专业相关文章。这其实对我们表演专业的人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需要大量时间查阅、收集、整理资料,找到论据,明确自己的论点,并且对写作表述、归纳总结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所以我还是会坚持这方面的拓展。另外我也希望我的学生也能经常去总结一些在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并且积极思考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或者将一些感受、体会记录下来,能够在刊物上发表当然更好,即便是不发表,对于自身演奏或者说音乐的理解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能够开拓我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个是作品方面,首先是呼吁更多职业作曲家为我们民乐多写一些能够流传的优秀作品。其实很多演奏家同时也是创作者,不少笛子曲都是演奏家自己创作的,当然其中不乏流传广泛,极为经典的作品。我自己也会在未来做一些相关尝试。但我们仍然期待更多优秀的、专业的、不同类型的新作品的出现。作品对于器乐的发展太重要了!我有不少学生自己的创作欲望也比较强烈,他们常常会写一些音乐片段让我来听,我都会鼓励他们继续发展下去,或者把它变成一个小品,鼓励他们在创作方面多做一些尝试。

吹笛子董敏个人资料,丁敏的笛子

还有一个方面:乐器研究和改良的尝试。我常常会和不同的笛箫制作师谈论关于乐器本身的一些话题,比如,就不同材质的乐器呈现出来的音质变化等等做一些讨论研究。制作师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演奏对乐器制作方面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由此更好地完善制作。因为笛子多是竹子做的,竹子天然形成,那么在材料上就会受到很多限制,易裂就是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希望有更多制作师来共同努力研究怎样让这件乐器可以在各方面更加完善和规范。我也同样鼓励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做一些乐改方面的小实验、小研究,了解乐器的构造和发音原理,自己动手能修能补,开拓自己的研究性思维。

最后一个方面:教学。我经常在思考,什么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的流派,又不限定他们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发展,想办法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激发自己保持对于音乐演奏的激情。在这方面也在做一些尝试,比如说今年8月我就在北京组织了一次“陈悦全国笛箫研修班”,研修班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为期三天研修班中,我会详细阐述“方与圆”理念的实际运用,介绍当今笛子演奏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法,并结合我自身数十年的演奏与教学实践经验,力求解决学员在笛子演奏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当然也会有各种形式的现场互动,研修班期间,也会有课程专门讲解“箫”的发展及演奏等。同时,应广大学员的要求,也会举办相应的音乐交流会,为这些优秀的笛子人才提供展演的机会,优秀学员的作品将在主流媒体播出。我希望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增强大家对于笛箫的关注与了解。所以这样来看,教育方面、教学方面所包含的知识门类就比较多了。我觉得除了演奏方面,你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思想上的建议,包括让他们多看书多听音乐,都会加深他们对于本专业的感受和理解。

笛箫艺术事业的发展确实饱含着几代笛箫艺术家、教育家的心血和贡献。但毕竟笛子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发展的历程还不到百年,个人认为我们目前的演奏教学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希望自己今后也能在这方面尽一份绵薄之力,从而让我们的笛箫艺术可以更规范、更精准的传承和发展。

谈流行|音乐没有高低之分

音乐时空:2012年,你参加了许巍《此时此刻》专辑的录制,你们最早的合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随后展开的“此时此刻”巡演中,每一年的演出中都有邀请到你作为演出嘉宾在他演唱会上演奏,这么多场巡演走下来,都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陈悦:跟许巍老师合作其实不是从2012年开始的,而是早在2005年之前就参加了他那个时候的巡演“绝版青春”,最早的合作就是在“绝版青春”的时候,我在《礼物》当中有一些箫的solo。再就是许巍老师的代表作品《蓝莲花》之前有一段箫的即兴演奏,因为是即兴的,在情绪相同的前提下可能每次都会不完全一样。那样的演出真的更像一场盛大的聚会。后来我看了当时在工体演出的一些录像,感觉效果还可以,在他整个轻摇滚的这种流行风格里突然出现一段这样自由轻盈的箫声,其实是会形成一个很大的对比,基本上可以一下子让比较沸腾的现场瞬间安静下来,让我想起赵松庭老师曾经说过“观众最安静的一刻一定是台上演奏音量瞬间最弱的时候”,在那个上万人沸腾的现场,用一支箫来控制全场的情绪,那一刻这句话真的让我深有体会。

经历了十多年的合作,我觉得许巍老师音乐的修行、演唱、演奏、创作都有了更深层面的发展。从2012年北京工体演唱会开始,一直到今年5月16号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收官了《此时此刻》这个主题的全国巡演。这次的音乐安排,比2005年那个时候多了很多笛箫的元素,比如会有几段跟李延亮老师电吉他的对话,有激情摇滚的,也有传统民族风的。到了最后,就感觉笛箫已经成为了乐队里面的个性乐器,基本上他的演唱会上都会有笛箫元素,也逐渐成为了许巍老师音乐风格上的标签。随着“蓝团”(乐迷对许巍和乐队的昵称,“蓝莲花团队”的简称)演出场次的积累,笛箫和摇滚的融合也被更多的乐迷接受和喜欢,在演唱会当中,乐迷会跟着你的音乐惊声尖叫,或者大喊你的名字,这是他们在现场对你的反馈,非常热情,那么作为演奏者在台上,这种互动会让你更加兴奋。这和音乐会中观众的表达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这些体验,也是令我印象深刻,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合作和尝试。

音乐时空:与其他民乐演奏家不同的是,你经常会与流行音乐人、制作人有许多跨界合作,为什么你会去做这样一些尝试,这样一些尝试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陈悦:像我们民乐的发展,除了独奏,跟其他民乐的的合作,或者跟钢琴、乐队的一些协奏以外,像流行音乐或者其他的跨界音乐形式,我觉得都是可以尝试的领域。在我眼里,音乐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但是有粗细之分,其实无论哪个音乐领域都是这样,我觉得有些精心制作的流行音乐也是非常非常的精彩。包括原来跟王勇老师也合作过,他的标签就是民乐加摇滚,把民乐做得很过瘾,很有变化和张力。这也是一种尝试,非常有意思。而且,我认为未来民乐的发展也会融入更多现代元素,让视听更有冲击力。比如说像电子音乐跟民乐的结合,可以更加突出强调的特点,同时也弥补了原本在视觉上、感染力、表现力上的不足;包括跟多媒体的合作,融入图像、动画、灯光、实物甚至气味等等,更好的完善了民乐在舞台上的多元表现力。但是精致的音乐仍然是舞台表现的核心和本质。所以,我从来没有排斥流行音乐、电子音乐,而是乐于接受一些不同类别的跨界的尝试,同样让我获取不一样的音乐体验,激发一些音乐演奏的灵感。都能从中学到一些独特的东西,这就值得我们更多的去借鉴、去尝试、去合作!

音乐时空:笛箫作为传统乐器中的典范,发展到今天必然面临的问题就是民族器乐的现代化,在舞台上你除了独奏,也演出过很多反响不错的协奏曲,比如《霸王别姬》等,在自己演奏以及教授学生的时候,会怎样去把握传统曲目与现代作品之间的平衡关系?笛箫作为个性十分突出的民族乐器,去与乐队、乐团合作的道路是否真正适合它们?

陈悦:民族器乐的现代化、规范化,包括像协奏这样的形式,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你提到的《霸王别姬》是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老师的作品,这部协奏曲是专门为女高音、箫、古筝和交响乐队创作的作品,在国内外演出了很多次,反响也非常不错。因为他是根据京剧《霸王别姬》的其中一个唱段来改编的,保留了原来京剧里面的唱腔。我记得2008年和国交在俄罗斯的演出,女高音部分还是彭丽媛老师演唱的。箫和筝在乐曲中有两个鲜明的音乐形象:箫是西楚霸王,筝则是虞姬,其中有一段箫和古筝的对话,也是整首作品中最柔情最感人的段落,这是作曲家用音乐描述虞姬和霸王之间的情感交流。乐队在这个段落当中起到的是烘托的作用。另外还有两段乐队部分,是描写战争的场面,随着声部的叠加,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和保持,作为演奏家在舞台上,能强烈感觉到管弦乐的张力和震撼,就好像真的有千军万马从身边呼啸而过。音乐形象鲜明而且很有表现力。

在教学中,我们平时上课大多是一对一的形式,更多的是教学生如何演奏好手中的乐器,当然完成的也多是独奏的部分。在竹笛协奏曲中,就像“协奏曲”的字面意义一样,乐队和独奏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音乐。演奏独奏作品时,独奏就是主体,也就是你完成好自己的旋律就可以了。但在协奏作品当中,你不光要到完成好自己演奏的部分,还要去整体的把握,要把独奏部分融入乐队或者带领乐队。这也要求演奏者首先在演奏的时更加的规范、准确,这对于音准、节奏等方面就会更加严格要求,这样跟别人合作才能够协调。其次,要清楚自己在作品中的角色。当你主导旋律时,就要在指挥的带领下引导乐队,当乐队主导旋律时,你就要配合好乐队,还要注意音量的平衡。

关于你提到的现代作品和传统曲目的平衡,实际上这两个并不矛盾。传统是基础,现代是创新,我们要先学会传统,传统作品中的处理、技巧在现代作品里面也会经常用到,但不要变成习惯。传统作品中运用的技巧会使音乐更加生动、地道;而现代作品可能没有旋律、没有主题、没有和声,但其中呈现的节奏、色彩、张力,甚至是夸张到极致的音响效果,是另外一种让人感到震撼和过瘾的音乐。就像一幅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你很难说清楚它到底是画的什么,但是带给你的视觉冲击力难以用语言描述。不同的个体对现代派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它不像《霸王别姬》那样有具体的音乐形象,现代作品是抽象的,它可以让你无限的想象。

笛箫确实是非常有个性的民族乐器,在和乐队、乐团的合作上,我们也是在一边研究一边实践,探索着到底怎样可以更好。竹笛跟交响乐队或是民族管弦乐队合作的作品现在挺多的,也有很多不错的作品,但箫在这方面的作品确实不多,因为它会受到音量上的限制,箫跟乐队的合作,在创作方面、编配方面,还是要考虑到箫的一些特点,再去创作一些适合的作品。就像古琴本身音量比较小,所以古琴跟其他乐器的合作,尤其是跟乐队合作的时候,一定要加上扩音。箫是否也要加上扩音,或者在不加扩音而是在编配过程当中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让它在音量上达到一定的平衡,这些都是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去研究、探讨的问题。

谈作品|让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音乐时空:你曾发行过一张与钢琴的即兴专辑《乱红》,在很多演出的场合,也有很多即兴演奏的尝试,于你而言,即兴演奏是一种怎样的演出状态?

陈悦:《乱红》这张唱片里确实很多作品都是即兴的,无法再重复一次一模一样的演奏。即兴演奏其实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对演奏者各方面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一方面,演奏者的反应速度要特别灵敏,尤其是当即兴表演不是你一个人而是和乐队好几个人一起的时候,更需要反应敏锐,当然也需要彼此之间的配合,所以说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演奏者一定要对乐器的掌握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玩即兴,因为即兴留给你思考的时间很短,不像练熟了一个作品去演奏,甚至你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出来什么,应该在哪个段落加什么东西,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很多时候即兴可以创造出很棒的一种效果,但是它不具有可重复性。当你第二次再去选择它,甚至去模仿也未必能模仿得出自然流露的那个状态,所以即兴是件很好玩的事情,是一种不可预见性的音乐呈现形式。

其实很多传统音乐当中都有即兴成分存在,比如江南丝竹中,所有的乐器都在演奏一个基本旋律,但是听上去每个乐器都不一样,因为它既可以是即兴加花,也可以是即兴演奏骨干音部分,所以这种即兴也是在一定规律之类的即兴。由此可见,即兴其实是存在很久的一种表演形式,也是一种遵循一定规范的演奏。包括像很多爵士乐,都有大量的即兴成分在里面,但也有一些固定的框架需要遵循,要在特有的规律内发展即兴。尽管如此,这里面的变化也会非常丰富,有很多变化空间,但是又不会脱离它最基本的一个轨道,所以我始终认为即兴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真正在舞台上即兴的演奏,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演奏形式。一个人的即兴,你可以尽兴地按自己的感觉来。但如果有其他乐器一块儿,就要互相聆听,注意配合,一起来把这个即兴变化得更好玩一些。但实际上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你不知道会碰撞出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当然,关于即兴演奏方面,我们今后还可以做更多的关于不同风格的即兴演奏的尝试。即兴对演奏家的创造性思维,对演奏家创作方面的能力的考验也是非常的大,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也可以增加一些这方面的训练。

音乐时空:在你出版的九张专辑当中,每一张都非常有特色,从最初改编名曲的《情竹》《无词歌》《箫色》,到即兴演奏的《乱红》《远行》,还有民族风情的《中国之悦》,到跨界合作的《精神??·????东西方的碰撞》《对话——箫与竖笛现代作品十首》等,在这么多张个人专辑之后,接下来是否还会有出新专辑的计划?之前的每一张专辑都有自己的风格,新专辑的风格会有怎样的选择?

陈悦:出过很多张专辑,从大学时代开始录制自己喜欢的歌曲到几年前在丹麦教堂利用自然混响录制中外作曲家的现代风格作品,可以说一直在尝试,在寻求自己内心想要的音乐。所以每张专辑也都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也是我音乐上逐渐成长的一个记录。如果再出新专辑的话,一定要尝试一下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形式或者风格。目前比较想做的是一张协奏曲专辑,在作品方面也有初步的计划,只是有这样一个想法,这个也是需要资金的支持,总的来说,就是希望做一张有别于之前九张风格的专辑。

另外还有一个计划,是著名德国作曲家施耐德先生在2012年给我写过一首笛子和室内乐的作品,曾经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过,之后我把录音带到德国给他听了,他觉得还不错,会改编成竹笛和交响乐队的作品,明年我会去德国,和当地交响乐团合作录音。

吹笛子董敏个人资料,丁敏的笛子

音乐时空:这些年来,你为笛子界培养出了众多高材生,也出版了自己的笛子教材,更是出版了九张个人专辑,在接下来的岁月当中,关于笛箫的发展,还有哪些你想要实现的愿望或者渴望探索的领域?

陈悦:作为老师来说,我当然首先就是希望能够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但是这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质来培养和塑造他们,如果这个学生是演奏型的,站到台上就来劲的那种,我就希望他能成为演奏家;如果这个学生是学术型的,比如说他善于研究善于思考,有追求有耐心、表述能力很强,我就希望他能跟我一样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能够更好的去传承竹笛文化,推动竹笛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的学生文字功底强,他们适合去做一些传媒方面的工作,成为主编、责任编辑,从事相关的编辑类的工作等等,都是很好选择。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部分毕业的学生进入了职业乐团成为了职业演奏家,也有的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还有一些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我就希望能够挖掘出他们本身的潜质、潜力,不一定要将所有的学生都变成演奏家,而是根据他们本身的特质,来把自身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对我自己来说,今年我希望有时间能够完成一本关于箫的教材,从很多细节方面来着手,做一个比较全面详细的介绍、阐述包括引导。最重要的是实用,能够较好的帮助到每一位学习者。之所以有这方面的想法,也是业内很多朋友都希望我出一本关于箫的教材,当然也会将我自己专辑里面箫的作品、或者我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一些有难度的作品都收录其中。

另外还有一方面,我也希望能够有机会申请到一些项目资金来完成我的一些想法,比如说我2014年申请到从2015年到2017年的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三年项目资助。每年我都可以到外地去采风,学习一些民间的、地方的音乐乐种,然后把采风的素材带入到新的笛箫作品中。今年我做了一些昆曲方向的研究,收集了一些昆曲的素材音乐。也有委约不同年龄的作曲家来为我来创作一些新的作品,请他们来创作一些比较有新意的笛子协奏曲,因为他们对乐队部分的结构、调性等方面的把握都各有经验,每一个作品会有独特全新的视角,并且尽可能地挖掘笛子演奏方面的新技巧,这些都带给我很多新鲜的想法和力量。另外,也在考虑邀约一些不同国籍的优秀作曲家来为我们竹笛这件民族乐器谱写更多更丰富的作品,外国的作曲家可能刚开始会对笛子这件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乐器不够了解,但是只要把相关资料引导给他们,告诉他竹笛有多么丰富的表现力,只要他想得到,我尽量从技术上都去解决。一般而言,外国作曲家对于乐队部分把握得更是得心应手,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笛子和乐队的配合。所以我也期待更多优秀的来自全球的作曲家为我们创作更多的、优秀的新作品,真正的让竹笛做到全球化的传播。因为有了优秀的作品,我们才有更多的机会真正的向国际化发展。当然,更希望全球的作曲家、演奏家共同来探讨研究,开拓出新的思路,从而把我们的民族音乐发展推动到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

另外,我想说的是在对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后,我们要面临的是合理性继承传统音乐文化与推动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的新课题,我们既不能在传统这块土地上原地踏步,也不能离开传统进行盲目的创新,我们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与张力,才能走出一条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向大舞台的道路。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传统音乐文化也是我们现代音乐文化的重要基因。要继承与弘扬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我们每一位传统音乐文化的传人,首先就必须从我们的观念上认识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一方面刻苦钻研并辩证的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走出去,向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家们学习,我们既要做一个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者,又要做一个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和认可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受到了世界的瞩目,中国音乐文化与外国的音乐文化相融合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来说,拥有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与机遇,但同时对于从事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者们来说,也面临着传统音乐文化如何融入时代潮流发展的严峻考验。我们应该抓住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积极开展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相关活动,更多的传播与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美,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竹笛艺术,了解竹笛这件乐器是完全可以成为一种国际语言来互相交流,从而能够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为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真正的国际化发展做出贡献。

(音乐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