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诗情童心??·????爱心

文/黎朗

齐白石这位举世公认的高格大画家,以其不凡的人品和画品引起人们的共鸣,受到中外人士的广泛爱戴和尊敬。他遗留下来的大量不朽作品,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同时,他的艺术工作结晶,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宝库。

过去我曾有机会参观齐白石的作品的大规模展览会,每每拜读他的大作时,迎面扑到心底的,也是感觉最强烈的,是他作品中洋溢出的深浓乡情、醇厚诗情,和天真烂漫的童心,以及怜悯世间的爱心。

齐白石早年木雕(湖南省博物馆 藏)

由于老人出生在乡间,从小是苦人家的一个放牛、砍柴孩子,又当过耕田的农民和雕花的木匠,他的出生与生活,不但确立了他做人的根本观念,也影响了他后来创作的选材角度,就其作品数量和题材来看,他的大部分创作灵感和创作冲动,都是来自浓厚乡土感情的,一直到最终,笔下仍脱离不了对家乡往事的怀念。

深浓乡情处处有

一九五八年元旦,在北平举办的那次空前大规模的齐白石遗作展,走进展览厅举目四望,观者所见到的,几乎都是与乡村有关的景物:山林中的茅屋,幽静的山谷,花树下的牛群,雨中耕田的农夫,水润润的大白菜,红艳艳的尖辣椒,偷油的老鼠,透明的游虾,浅滩上各有姿势的鸬鹚,湖面上徐徐缓进的白帆,以及那些花卉、蔬果、草虫等等……,使人好似站在恬静的乡村之中,一方面要人饱尝田园自然风光的景色,同时,也令人感到,他所谱写的是对家乡赞美的一首颂歌。

展开全文

齐白石早年雕制的洗脸架

白石老人原住湖南省湘潭子坞星斗塘,后来与妻儿搬到白石铺附近莲花寨下的梅公祠居住。对于过去在乡间的往事,经常入诗入画,表现了他的怀念和赞美:

最关情是旧移家,屋角寒风香径斜。

二十里路三尺雪 ,余霞双屐到莲花。

所指的莲花即指莲花寨,余霞即余霞岭,两地相隔二十里,到了冬天,路旁红梅怒放,花瓣落地铺路似锦,远近飘香,这是何等优美的环境?

老人定居北平后,仍想念那时的旧居,除了冬天盛开的梅花外,还有秋季的芙蓉,他又题诗道:

廿年不到莲花洞,草木余情有梦通。

晨露替人重别泪,百梅祠外木芙蓉。

白石在梅公祠的一块空地上,盖了一间书屋,种植芭蕉等绿色植物,别有一番情趣,此屋取名叫“借山吟馆”,所谓“借山”即山非自己所有。老人在这里安心静坐,读书学诗,收获颇大,据说在这里只作诗就有几百首。他也画过一幅“借山吟馆图”以此作为纪念。

齐白石 萝卜豆荚 1957年

后来梅公祠租约期满,他买了一所旧屋,把房子翻修一新,取名为“寄萍堂”,内室摆放在外游时得来的八块砚石,又因而名叫“八砚楼”,闲暇时他种菜种花,培育果树和施草养鱼,过着自得其乐的日子,他不但作诗描绘了这段生活,也曾画过《白石旧屋图》、《茅舍春光》等画,表现他对故乡的思念。

有些题诗不但暴露了他的怀旧感情,同时也道出了他从艺的艰难历程:

石潭旧事等心孩,磨石书堂水亦灾。

风雨一天拖两屐,伞扶飞到赤坭来。

“磨石书堂水亦灾”是说他学治印之初,浇水磨石,刻了磨,磨了又刻,磨出的石浆流在地上成灾,由此可见他勤奋好学,锲而不舍的精神。

白石老人一直到暮年,仍念念不忘在乡间的生活,他在一幅芭蕉上,曾写着一首诗:

白石山前稚子情,杏花村里老人心。

客中笔下还惆怅,怕惯春来夜雨声。

老人还有许多画是记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这也是构成他思乡感情的一个部分,他写道:

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来西复东。

身上铃声慈母意,如今亦作听铃翁。

桃花灼灼草青青,乐事儿时忆铃。

牛角挂书牛背睡,八哥不欲唤侬醒。

老人对童年牧牛和身上系铃事,直到去世的前五年还念念不忘,他在一九五二年画一幅《牧牛图》,身上系铃的牧童,急欲返家,正用力拖牛速行,其动势及牧童的形象都十分生动,这正是白石老人的自我写照,他在画上题诗道:

祖母闻铃心始欢,也曾总角牧牛还。

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

老人在这里不但细致地表现了人间的亲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童年的温馨回忆。

齐白石 虾 1949年

老人儿时上山砍柴,常与樵童作“打柴叉”游戏,有一次白石老人从外地归来,路过此山,见孩子仍玩此游戏,有感于此,故有诗云:

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

我亦君年无累及 ,群儿欢跳打柴叉。

他对童年生活,在诗画中有许多回忆,如《钓虾图》上也曾题道:

五十年前做小娃,棉花为饵钓芦虾。

今朝画此全头白,记得菖蒲是此花。

白石老人出身卑微,但他不为此而自卑,反而以此激励自己。他不忘原来的苦难生活,更不忘他原来的真实身份,他以农人的眼光来看大自然,赞美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有时并以一个老农的身份,向别人讲述大道理,其间也表现了他的浓厚乡土气息。

齐白石 秋瓜 1942年

在一幅《倭瓜》册页上,他题道:“此瓜南人称之曰南瓜,其味甘芳,丰年可作菜食,饥年可作米粮,春来勿忘下种,慎之。”

他在另一幅菜蔬上,也题:“充肚者胜半年粮,得志者勿忘其香。”

看来他对白菜更有感情,他曾在一幅《白菜》上题道:“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

在四十年代画的《萝卜白菜图》中,他也题道:“杏子坞老民咬菜根八十年,香味犹清。”从以上两段题记中,可见老人想为白菜提高身价,也表明他是以一个农夫的身份来看待事物的。

还有一幅《小鱼丝瓜》图中,他题记:“小鱼丝瓜,只有农家识此风味。”老人不愿去品评那些山珍味,却大加赞美农家的小鱼丝瓜的鲜美,这种感情是何等真挚?何等纯朴?真是不知寄托了老人多少对家乡的眷恋深情。

诗情画境两相融

齐白石个人资料,齐白石个人图片

齐白石的诗画,是相辅相成的,他的诗丰富了画境,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回味,正像早年赞赏他的樊山所评论那样,说他诗中“意中有意,味中有味”(见樊山题白石诗草)。

齐白石个人资料,齐白石个人图片

白石老人在作诗方面,也是下了苦功的,他在当初那种“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的艰苦环境中吟哦古诗,从前辈文艺家的杰作里,汲取了更多...营养,来滋补自己,但,他又能不拘一格地在诗句中抒发出他的感情,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心境,让人感到和他的画一样,真是元气淋漓,清新一片,其中别有天地,趣意盎然。

齐白石 菊花雏鸡 1927年

他用诗描写景物,细腻动人,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散发出一派田园自然风光,充满了无限的情趣。

小院无尘人迹静,一丛花傍碧泉井。

鸡儿追逐欲因何,满地斜阳蝴蝶影。

这首描写“寄萍堂”老屋的一首诗、花、鸡、蝴蝶这些形象,在诗里可以当成富于诗意的画来欣赏,这优雅恬静的境地,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人,是多么嫉羡和向往?

在《忆菜蔬小圃》中写道:

久别倍思乡,吟情负草堂。

自扫园中雪,谁惊鬓上霜。

伤心娱老地,归梦叹青黄。

他将思乡感情,总是和当初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与前面许多题诗一样,无不散发出这位劳苦人的乡土气息。由于过去的贫寒,经常以芋头充饥,这些也成为他作诗的依据,他画一幅《芋头》,曾题诗道:

一丘香芋暮深,当得贫家谷一仓。

到老莫嫌滋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

还在一首回忆故乡的诗中写道:

宅边枫树坳,独坐无邻里。

忽闻落叶声,知是秋风起。

杏子坞外山,闲行日将夕。

不愁忘归路,且有牛蹄迹。

白石老人的诗也真是特别,连“牛粪”“牛蹄迹”也都入诗了,就像大竹笆也入画一样,这也算是史无前例的。这些诗中不但有强烈的泥土气味,而且反复地表达了他这位农人出身的画家的真实感情,这是何等纯朴?何等坦率?

齐白石 红柿

齐白石的诗,也像他后来绘画变法一样,曾使一些文人震惊,同时也遭到非议,有些持偏见的人,以白石是木匠出身,“乃百工者流”而加以讥嘲,但他们那种柔媚矫饰、无病呻吟的诗风,又怎能和老人刚朴稚拙、流露自然的诗句相比呢?老人绝不“寒鸟哀蛰”,处处表现了他特有的本色。

白石老人自始至终都不隐讳自己的当初身份,反而引以为荣和自豪,在许多的印章中,都表明了这一点,如:“木居士”“木人”“鲁班门下”“大匠之门”“老木一”“芝木匠”“齐白石老木”“湘上老农”“以农器谱传吾子孙”“白石老农”“寻常百姓人家”“有衣饭之苦人”“濒生”“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借山吟馆主者”“借山翁”“老萍”“萍翁”“寄萍堂主人”“白石山人”“星塘白屋不出公卿”“中华良民也”等等,这些印章何止上百?它不过明白无误地表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也是自报家门的一种坦诚表现,这也正像他诗中所流露的那样。

齐白石 螃蟹

白石老人在画中富蕴了许多诗情,又在诗中赋予无尽的画意,他不但自己作画作诗,使诗画相得益彰,他也喜欢用命题诗来作画,作家老舍先生经常出一些诗句请老人来作画,白石老人表示“正合余意,余亦喜爱”,有一次老舍引用查初白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来命题请他挥毫。在诗句里这短短的七个字,不但写出了环境和季节,而且也描写出声音和距离。这个题目很高,确实不易用绘画形象表现出来。老人为此构思很久,在落笔间,巧妙的形成一个画面:在长满青苔的乱石中,山泉直泻下来,几双活泼的小蝌蚪,顺流翻滚而下,这种不见青蛙的画面,要人从蝌蚪的身上,联想到远处青蛙的声音。画家的奇思妙想和不凡的处理手法,真是令人佩服。这幅画成了白石老人的代表作之一。

白石老人的诗情与画意,多是来自深浓的乡情,而且是来自普通农村的生活,生活是他创作的源泉,也同样蕴涵着朴实的思想感情,能使人们耳目一新,真是别开生面。

以童心看世界

齐白石活了近一个世纪,他是一位长寿老人,但从艺术角度去看,他不老,处处表现了他那天真浪漫、富于想像的童心,这一点也是让人十分赞服的。

齐白石九十一岁时,画了一幅《钓鱼图》,画面极为简单:上有两条鱼竿和垂下的长长鱼线,下边立刻有几条小鱼快活地围了过来。最妙的是,画上题着“小鱼都来”四个字,这四个字是何等天真?这是孩子的生活和语言,也是孩子的心理和希望,但却出自九十一岁的老人之口,这不是分明显露出老人的一颗跳跃的童心吗?

由于他的童心未泯,童年生活也时时勾起他的回忆,他在六十岁那年,想起小时候玩竹马游戏的情景,在一幅《竹》上题道:

儿戏追思常砍竹,星塘屋后路高低。

而今老子年六十,恍惚昨朝作马骑。

此后的十五年左右,他念念不忘童年生活,又画一幅《松坪竹马》,扎着总角的四个儿童,在松坪上骑着竹马,在互相追逐中,由于路不平,有一个孩子竟然跌倒在地,摔得那个五体贴地的动势,让人感到十分有趣,这些生动的小情节,不正是儿童画中常有的想像吗?

老人画小动物,也都充满了天真烂漫的稚气,有一幅画青蛙跳到水里,后腿被水草绊住了,怎么也挣扎不脱,青蛙的前面,有三个蝌蚪在自由游动,这使人更加感到青蛙挣脱不去的焦急。另有一幅画,画青蛙腿上绑着一根草,这根草不是自缚的,这又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捉弄它的那个调皮的孩子。这些小情节,充满了戏剧性,也可以说老人对一些事物是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的,处处见到他那天真的稚气和丰富的想像力。

齐白石 青蛙 1951年

他画两个小鸡,为了争食一条蚯蚓,用嘴展开“拔河赛”;也有一幅,画毛茸茸可爱的小鸡,两只在一端好似商量什么,后面的一只向它们飞跑过来,形似嚷道:“我也要参加!”或者也要同它们分享什么似的,这些逗人的画面,使人更加看到老人对事物观察入微的程度,他能把握引人情节,同时,更清楚看到他那颗不停跳动的童心。

老人的天真,还表现在生活中,五十年代后,由于他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许多外国名人常到他家中拜访,有一次,他显得很不高兴,别人问他为何?他说这位外宾没有夸奖他,有人向他解释说,外宾确实称赞了他的艺术,只是他听不懂。他说他要的是竖起大拇指的那样夸奖方式——这位老人太像一个天真的孩子,那种稚气,真是着实可爱。

在一九五六年,也就是他逝世的前一年,他这位高龄的老画家,在儿童节时,还有心思来接待府学胡同小学校的美术组,那些慕名来访的一群小朋友,在他家痛快地玩了半日,老人不但不烦,还表现了十分热情:他赠给孩子们画作,向他们讲述诱导孩子作画的道理。这些事例都说明,白石老人的心和孩子们的心是相通的,他不但关心新一代的成长,更从孩子们的身上不断感染蓬勃的朝气,从而将童心注入他的作品之中。

以爱心怜万物

白石老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动乱中渡过的,他经过鸦片战争后的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分割中国、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日本入侵等艰难的历程,亲眼见到国家受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哀鸿遍地的景象,他和普通百姓一样,吃尽了战乱的苦头,渴望着太平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老人心花怒放,曾题道:“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由于他亲身的苦难经历,使他对世间树立起广泛的爱心。

由于他一生中在精湛的画作里所表露出的,是对追求和平生活的一种向往,和对世间一切有着无尽的爱意,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也赢得中外人士的赞赏与尊敬,这导致他获得国际和平奖金和获得一九六三年的世界文化名人的称号。

齐白石 老少年蝴蝶 1945年

说他对世间的一切有着真挚的爱心,这可从他的画中随处可见。

他画小鸡,不仅画出小鸡身上的茸毛,而且画出小动物的一些逗人的小动作,真是活泼可爱。

他画忙碌的蜜蜂,那飞动的翅膀,仿佛要人听到嗡嗡之声,明显地,他在赞扬蜜蜂不息的勤劳精神。

他画青蛙,简单数笔,同样勾画出一个生命的存在,他画许多青蛙,也是从农人的角度,赞它们保护农作物有功劳。

他画小小的蝌蚪,圆头圆脑,振动频繁的小尾,追逐荷花的倒影,快活地在水中游动,让人感到有天趣之乐。

他画虾,身体透明,栩栩如生,从那虾的触须,可以看出游动中的速度。

他画蝴蝶,一笔蘸墨抹过去,可以显现出蝶翼上的花纹。

他画纺织娘等各种昆虫,形似神似,好像去动它们的敏锐触须,就会立刻飞脱一样。

他所画的那些小生物,都是以爱的眼光来加以描绘的,试想,如果不是画家心灵中爱意的发泄,怎能引起观者强烈的爱意呢?

他画的那些花卉蔬果册页,也都是热爱生活、追求生活之美的一种表现,我们从中不但欣赏田园风味,更重要的是,使人感到那太平景象和宁静生活的内在涵意,以及他处处以爱心看周围事物的那种广阔胸怀。

他画白菜竹笋,要题上“蔬笋同香”;他画南瓜、茄子、豆角、玉米、草菇、藕等物,也同样表现出他对这些农家之物的喜爱。

齐白石 笋 1945年

白石老人的花卉、翎毛、草虫、蔬果这类题材,是他一生中创作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老人取精用宏,善于变化,面目最新的一面,这是古人所绝对没有的,原因是他能扩大视野开拓题材,真正表现了农民与大自然的关系,对一切物象,从艺术角度赋予了无限的乡情,也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魅力,令人感到亲切,令人有无限回味,同时也挑起人们对这些动植物的爱悦之情。

齐白石的画作,表现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美好愿望,他也代表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善良愿望,他在“为百鸟传神,为百虫写照”当中,不停地追求一个更高的理想目标,正像他自己所说:“我爱我的家乡,我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大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我花了我毕生的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他点明他的这些行动,都是为了和平——也就是他常常祈求的太平。

白石老人爱世间的一切,其中包括地球上那些微小的生命在内,他所热爱和所追求的,也引发人们为之追求和热爱,那种广博的爱心,正像他的艺术一样,将为世世代代人们所尊敬和赞扬。

(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 完 -

(图片来源:《齐白石作品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 本文文字摘自《大陆名画家探访录》(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2年),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更多息敬请关注订阅“铸山传媒”微信公众平台。回顾往期精彩文章,欢迎查看近期文章。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