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干臣:一曲《桃花泪》声名动秦陇

秦腔是流传在西北地区的天籁之音,寄托着这方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说起秦腔,许多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陕西关中,想到了八百里秦川。实际上,甘肃不仅是秦腔的主要流行地区,更是秦腔的发源地之一。

最新的研究表明,秦腔的起源和秦人的关系极为密切,有人认为秦腔和《诗经》中的“豳风”有着很深的渊源。甘肃的礼县是秦人早期的活动中心,秦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东方的,而甘肃天水及其周边地带,自古有秦州之称。所以说甘肃是秦腔的发源地之一,并不是没有依据的。

秦腔王雪琴个人资料,秦腔双官诰王雪琴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逢年过节,看几场秦腔,或许就是他们最的享受了。在甘肃,秦腔不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名角辈出,更为耀眼的是甘肃也曾走出了一位秦腔名编剧,他就是李干臣。

李干臣原名桢,字干臣,榆中青城人。从1915年到1935年的20年间,他受邀在陕西易俗社创编剧本,先后写下了《桃花泪》、《闺阁缘》、《鱼水缘》、《五色棒》、《重圆镜》、《虞侯传》等约20种秦腔剧本。1918年,他创作了戏剧名篇《桃花泪》,这部戏搬上舞台后,立即引起轰动,迅速在大江南北走红。1934年,《桃花泪》在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大奖,成为秦腔有史以来惟一获此殊荣的作品。

李干臣是怎样一个人,为何能创作如此众多的作品呢?不久前,著名秦腔史专家李智先生,讲述了李干臣的故事。

官场黑暗,县长挂冠而去

李干臣是榆中青城人,他的故事要从青城说起。青城以水烟而闻名。在明清之际,这里是兰州周边最著名的水陆码头。雄厚的经济实力,为青城文化发展提供了支撑。明清两代,青城走出了众多的进士、举人、秀才,仅仅进士就考了十几个。在水烟商贸的带动下,这个小镇就成为各路戏班的汇集之地。我们曾经统计过,青城的老戏台有7座,现在保存下来的也有2座。可见,这个小镇戏剧的发达程度。

秦腔王雪琴个人资料,秦腔双官诰王雪琴

展开全文

在这样的氛围中,李干臣对秦腔很是痴迷。从小就接触了秦腔,熟知秦腔的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这为他后来编写秦腔剧本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写戏剧剧本是必须熟悉戏剧的。

李干臣后来到兰州求学,就读于刘尔炘创办的兴文社。刘尔炘是清末翰林,在兰州的名望很高。刘先生对他很器重,曾有一次说李干臣:“承先有望,继后有人。”后来,李干臣考入了西安的西北大学。这时,清王朝几近倾覆,在西安上学时,他接受了大量的新思想。西北大学毕业后,他返回兰州,在甘肃政法专门学校教书。然而,他教书的时间并不长。民国初年,就被举荐到河南任职,先后任河南督办公署参咨议员、新乡县县长(当时称为县知事)。

李干臣刚从学校毕业,怀抱一腔热血,一心为老百姓办事。可是,愿望总是和现实背道而驰。民国初年的官场,实际上是清末官场的延续,效率低下,贪污横行,除换个名称外,其他都没有太大的变化。那时,官吏之间的区分比较明显,一个县衙的政务实际上把持在“吏”的手中,县衙常常被他们所把持。

起初,县衙的小吏不了解李干臣的情况,贪污行为有所收敛。李干臣也因此着实为老百姓做了些实事。有时,为了解情况,他还经常独自一人下乡微服私访。这样一来,就发现了县衙的黑幕。针对县衙的官吏贪污成风,而且无人过问的情形,李干臣决定整顿县衙吏治,就把情况向上面反映,谁知上面却置之不理。他只好多次反映,结果却被上面斥责了一顿,时间久了他才明白,上下早已勾结为一体了。

气愤之下,他留下辞职文书,飘然西返,准备回青城老家。算起来,县长一职他只干了三年。路过西安时,发生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从此,秦腔史上多了一位传奇人物。

西安访友 受邀留在易俗社编剧

到西安后,他停留了几天,就去寻访了当年在西北大学上学时认识的朋友。当年,在西北大学读书时,他就关注秦腔,经常参加各种评戏的活动,和孙仁玉、高培支、范紫东等人成为了好友。孙仁玉、高培支、范紫东都是易俗社的创始人。

孙仁玉还是同盟会会员,成立易俗社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戏剧中落后的、封建的面貌和思想,向民众宣传新思想。在这种初衷的推动下,秦腔这一古老戏剧种类发生巨大转变。当时,不仅是秦腔,其他的戏剧种类都开始探索改良。可以说,这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为重要的变革时期。

李干臣见到他们时,易俗社成立刚刚三年(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家集演出、演员培训为一体的团体),正是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时期。

一见面,孙仁玉等人都非常吃惊,询问道:“你不是在河南当县长了吗?怎么跑到西安来了。”李干臣将前后经过说了,他们都笑说,你这是上演了一出挂冠夜逃啊!(挂冠夜逃是戏剧《杀驿》中的一句唱词)。接着,大家又询问李干臣准备去哪里?李干臣说,回老家耕读而已。这样,孙仁玉等人就极力挽留他,在易俗社担任编剧(当时,称为编辑)。起初,李干臣不想留下,他没有在西安发展的打算,但经不住朋友们的邀请,只好留下编写剧本。没有想到,他一留就是20年。

这就应了那句话,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者。李干臣在西北大学上大学时,就曾写了一本戏,鼓励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因此被校方批评。他经常参加评戏,对秦腔弊端比较了解。最为重要的是李干臣有革除戏剧中封建弊端的想法,自然也愿意用戏剧来动员民众,宣传新思想。

《柜中缘》,扑朔迷离的创作者

在易俗社当编剧的20年间,是他戏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刚刚引进西方的编剧体制,一切都在摸索中,没有固定模式的限制,这为他们提供了非常自由的发挥空间。在这20年间,他给易俗社和其他剧社写了大约20部戏,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高产编剧之一。

李干臣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团,这就是《柜中缘》编著者之谜。《柜中缘》讲述了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故事,大体内容是这样的:岳飞死后,其子岳雷为了躲避秦桧的追捕,跑入刘玉莲家中准备躲藏,玉莲得知内情后,为掩护忠良后代,就将岳雷藏入柜中,结果却引起玉莲兄长的误会,真相大白后,一对年轻人结下情缘。

和秦腔的众多剧目相比较,《柜中缘》属于小戏,主要人物只有4人,戏也不长,但却是秦腔中比较受欢迎的剧目。为何会这样呢?我想除了人物少演出比较方便外,还有其内容比较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柜中缘》属于“英雄救美”的类型,只不过英雄和美女颠倒了位置而已,它有惊险的开头、一波三折的情节、好人有好报的大团圆式结尾。这些都符合观众的心理期待,因而常演不衰。

《柜中缘》究竟是何人所编,长期以来有着多种说法。从现存的资料上来看,我认为是孙仁玉先生所作。我曾经调查过易俗社保存的剧本,上面的署名就是孙仁玉先生。

也有人说,《柜中缘》是李干臣所作。据说是李干臣在陕西读书期间,依照青城老乡李英的故事改编的。说是清朝末年,青城青年李英牵连到人命案,逃到陕西躲避,由于其才学过人,被一乡绅聘为私塾先生。谁知他在教书期间和乡绅家的小姐互生爱慕之情,后费尽波折,乡绅才将女儿嫁给李英。李英也刻苦攻读考中举人,携妻上任。人们说,李干臣由这个故事受启发而创作出《柜中缘》,由于是同乡关系,他请孙仁玉署名。这样流传下来的《柜中缘》的作者就成了孙仁玉。

但这些都是传言,并没有明确的资料证实。尤其是两者的故事情节有着比较大的差距,看不出《柜中缘》的脱胎痕迹。其实,李干臣一生创作出的优秀剧本非常多,好多剧本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柜中缘》。我们何必非要局限在《柜中缘》中呢?

名剧《桃花泪》 铸就编剧第一人

李先生编剧的最大成就是《桃花泪》,这部戏也是迄今为止,国内编剧界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奖项。这才是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呢!李干臣先生的学问非常深厚,而且也善于接受新思想。所以他的剧本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他创作的《桃花泪》、《闺阁缘》、《鱼水缘》、《五色棒》、《重圆镜》、《虞侯传》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剧。值得说明的是,在李干臣编写的剧本中,他的署名都是李干丞(也有写作城)。

在李干臣先生创作的戏剧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桃花泪》。这部戏是李干臣依照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的背景而创作的剧本,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时,息侯夫人与蔡侯夫人为姊妹。蔡侯闻息夫人长得很美,就趁她路过时,迎入蔡宫调戏。结果引发一系列的波折,后来楚王因此而伐蔡。故事最后,息夫人夫妇都自尽而亡,最后楚王让人埋葬了他们。

这是部悲剧戏,在晋楚两国争霸的背景下,写了宫廷内部的争斗和倾轧,也反映出种种人性的本质。上演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934年,这部戏参加了美国芝加哥的赛珍会,获得大奖。所谓的赛珍会就是今天的世博会。当时的评价,这部戏在宣传历史,发扬正义,是最符合时代要求的最佳剧目。获奖后,国民政府也大量印发了《桃花泪》的剧本,列入了爱国主义教材中。由于李干臣本人对获奖前后很少提及,现在中间的细节已经无从知晓了。

1935年后,他就离开了西安,先回了一趟兰州老家。不久,抗战爆发了,全国上下的力量都被动员起来抗敌报国。后来,他被宁夏省主席鸿逵邀请到银川,在觉民社任编剧。马鸿逵对他很看重。在银川他编写了《东窗记》、《商人救国》、《马到成功》、《汉奸榜样》等剧目。到1948年前后,他离开银川,回到了青城老家,于1952年去世。

李干臣编写的剧本编排成了各种戏剧,而他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这些年,各地出了不少介绍秦腔的材料,也很少提及他。最令我们遗憾的是,在筹建秦腔博物馆期间,我们四处寻找李干臣的图片,可是没有找到。现在,我们只能在易俗社的一张合影中,推测有他,但具体是哪一位就分不清楚了。

一代大师,他创作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却惟独没有留下他的照片,这不能不说是件令人遗憾而痛心的事情。

各位朋友:您的学识、见闻、经历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字,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史地:与西北历史、地理有关的新观点新发现;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伪识别;

艺术:书画、摄影、雕刻等的创作体会及作品;

书介:各种图书的推荐及评论

体验:各种体验类文章,如登山、饮食、手工、养殖等等

您可以留言,也可电话告知(13893179597),也可发邮件。传文邮箱:

'陇史薈" 兰州老王微公众号

兰州故事 西北风情 每天都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