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墨尔本大学吴语文化社

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

你所知道或不知道的吴越历史

——三千越甲可吞吴,春秋至西晋

在文章最开头的地图,是现在的吴语区分布图,很多时候会存在这样一个疑问,所谓吴语区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分布,而它的形成又演绎着怎样精彩万分的故事。

吴语区,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一个包含着无数精彩传奇之地。在这片海之西,江之南,斗牛星分三吴之土地上,吴和越的文化闪烁着他们独特的光芒,吸引着无数后来人的目光,吴越争霸,三国鼎立,衣冠南渡,纳土归宋种种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孙子兵法,焦尾桐琴,莼鲈之思,画龙点睛种种传奇故事在这里上演。

所谓吴语其实全称应为吴越语,而吴语区其实也涵盖吴地和越地两片区域。正如人所周知的那样,这样的地名来自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吴国的开端根据按《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出自商朝周太公(即文王姬昌祖父)长子泰伯一脉。

而越国的来源相对要复杂得多,有楚国同源芈(mǐ)姓说,夏朝少康后裔姒姓说等等,不一而足。从考古结果而言,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存在于上海和浙江的马家浜文化(后发展为崧泽文化),这些同处于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不论是在器物工具还是建筑遗址等,无不显示着各种共同点。

随着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吴越两国在春秋时期已经基本上如伍子胥所言“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可以说自此开始,偏居东南一隅的吴越之地开始正式翻开了属于自己的璀璨一页,开始走入逐鹿中原的行列。

展开全文

春秋

诸侯国分布

公元506年,吴王阖闾(也就是那位使专诸以鱼肠剑刺王僚的公子光)启用孙武,伍子胥为将大败楚国于柏举,攻入楚国都城,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昭王遁,而申包胥入秦,在秦哀公的宫殿前痛哭跪地七天七夜,哀公亲赋《无衣》发兵救楚,史称“哭秦庭”。然而不过十年之后,阖闾发兵攻打越国,却在嘉兴槜李之战大败于越王勾践,伤重身死。

继承者也就是那位有名的吴王夫差,而后的故事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夫差破越,开凿邗沟,攻鲁败齐,至子贡以周礼说伯嚭(pǐ)。与此同时勾践卧薪尝胆,采纳文种范蠡之计,南聘越女授剑戟之术(这段故事后来被演绎成武侠名篇《越女剑》),西请楚士教弩射之技,造就那最终吞吴的三千越甲。伍子胥却因谗言被迫自杀。

吴越个人资料,吴越个人资料简介男

下图为出土于湖北的越王勾践剑,右图为剑身上鸟篆铭文,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分别为,钺王鸠浅,自乍用鐱 (意即:

越王勾践,

自作用剑).

而后九年,伍子胥高悬吴都东门的双眼就见证了越国军队进入吴都,最终夫差愧对伍子胥以白练蒙眼自刭身亡。而伍子胥之躯体据传与五月初五被抛入钱塘江,在吴越地区至今流传着以此为端午起源的说法。勾践将都城从会稽(今绍兴)迁到吴都并称此地为吴县,也就是未来苏州的治所。越国的霸权在勾践死后犹如昙花一现般消失,吴越两地此后臣服于楚。

秦朝

行政规划图

秦始皇统一后,将包括现今苏南浙北一带划归会稽郡(见上图),然而治所却并未放在会稽,而是放在了吴县,始皇帝多次南巡,曾在杭州西湖宝石山上留下过秦皇缆船石,在会稽山上刻石祭祀大禹。这一段历史时期,吴越以东楚之名存在,而后霸王项羽正是在吴县以八千江东子弟兵举兵反秦。

秦始皇缆船石

位于杭州宝石山,传说为秦始皇南巡到到钱塘躲避风浪时的缆船石,但实际上考虑到宝石山的高度和西湖(当时应该还只是钱塘江的一个海湾),此石应只是牵强附会的子虚乌有之物而已

在泗水亭长登基之后,吴越的历史迈入了汉代,在西汉初年因高祖实行分封制,吴越大部分被划归吴国,而浙南今台州丽水温州等地则同福建一起划归闽越国,而七王之乱正是以吴王刘濞为中心发动的,动乱平息后,吴国被夺爵,一度划归淮南国所属直至汉武帝时期。

此后吴越被划为十三刺史部之一的扬州(现在的江北扬州则属于徐州刺史部见下图),随后东汉中叶会稽郡则以区域过大为由以钱塘江为界,其西为吴郡(治吴县),其东为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而吴越直到此时都并不是以富庶温柔乡,而更多...是以百越悍勇之地的印象存在于中原王朝的视野中。

东汉

十三州分布图

这一切直到了三国时期终于有所改观,汉末分崩离析,诸侯逐鹿中原,而来自吴郡富春(今杭州富阳)的江东之虎孙氏一脉迅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一时期,吴越之地接纳了许多来自北方的士族,包括二张,诸葛瑾等等优秀人才,在东吴当地也形成了以顾陆朱张所谓“吴之四姓”为核心的望族统治群体。在孙权治下,东吴多次用兵山越(山越范围说法不一,大约包括今天徽南,浙西,赣南,闽西北等地),“强者为兵,羸者补户”。这一切客观上促进了吴越地区原属“百越蛮夷”文化逐渐向中原王朝靠拢。

???·???大皇帝 孙权画像

??·????阎立本作

之后在孙吴治下又将会稽三分为临海郡(今浙江台州),建安郡(今福建)以及东阳郡(今浙江金华丽水衢州部分地区)。此后乌程被改名吴兴郡,此时也就是所谓的三吴之地正式形成,包含吴县(今苏州),吴兴(今湖州)以及吴会(今绍兴)。(见下图)

东吴

扬州行政规划图

然而孙皓投降司马炎之后,作为三国最后归属晋朝的地方,所受礼遇并不好,华亭鹤唳,莼鲈之思均是江南士人在此时待遇的写照。不过西晋王朝并没有存在多久,围绕着晋惠帝的都是些诸如官私蛤蟆,胡不食肉糜而凸显他愚蠢暗弱的典故,八王之乱也就不难理解了。中国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就这么到来了,这一次永嘉之乱对于国家来说是大不幸,但对于吴越之地来说却是不啻为一次重要的机遇。

——偏安与发展,东晋到唐朝

所有事物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吴越的历史也不例外,从早期的悍勇民风到今天的富庶之地,其发生转变的正是本文将要提到的这段时期。

衣冠南渡 侨姓治吴

在西晋时期,吴之四姓朱张顾陆受到压制,义兴周氏(今无锡宜兴)和吴兴沈氏(今湖州)在此时反而与中央政权联系更为紧密。自公元303年起先后三次压制东吴复国叛乱,307年后,原居于下邳的属东海王越一党的宗王司马睿在王导的引导下移镇至建康(今南京),王导在此时对江南士族实施安抚政策,以顾荣等吴地名士为中介,使得其得到江南士族欢迎。而后大量北方士族相继投靠司马睿。313年怀帝在平阳遇害,随后316年由于司马睿的抗命不遵,长安被迫,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318年司马睿在建康正式称帝,史称晋元帝。

本来对于江南士族而言,这是一个很好进入中央核心的机遇。但作为有着光荣传统的司马氏而言,对于这些外人显然是信不过的。元帝大量任用来自北方的士族,也就是侨姓,尤其是以王导王敦兄弟为主琅琊王氏。宜兴周氏曾试图发难,然而被内部泄密(司马氏毕竟是叛乱夺权起家的,江南士族这些伎俩在历经汉魏晋三朝验的北方士族面前毕竟还是图样图森破)。总之周沈二姓随后就被分化,而吴之四姓因为亲晋又重新受到重用。

而吴地的行政规划在这一时期相对比较混乱,整体而言整个东晋乃至南朝时期,中央政府为了安置南渡的北方士族,在他们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置侨州侨郡侨县。

诸如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根据《南史·齐本纪》:“中朝丧乱……过江居晋陵(今常州市)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更为南兰陵人也。”也就是说在原属吴郡的今常州一带,孕育了南朝梁齐二朝的皇族兰陵萧氏。(看《兰陵王》的同学们就不要会错意了,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封地在徐州兰陵今属山东临沂)

东晋江南

行政规划图

有晋一朝,清谈之风盛行,名士大多风流不羁,好清谈(杂以曲水流觞投箸入壶等活动),吸食五石散。然空谈误国,整个东晋的北伐行动基本上都是草草结束。北伐大多是为了扩充自己士族的势力,而多数人也对北伐毫无兴趣,祖逖北伐为戴渊所制,而桓温北伐则更有孙绰进言“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就连陶侃也只是稳守荆州而已,整个朝廷上下都处于偏安一隅,小富即安的麻醉中。唯一值得称道的恐怕只有383年以仅仅八万破前秦苻坚八十万大军淝水之战。谢氏此战之后人望达到巅峰,谢安战前“围棋赌墅”也传为一时美谈。

曲水流觞 右标题

日·山本若麟绘

然而这些对于吴地客观上来说,虽然吴地士族并未在其中得到了多大的好处,然而整个地区民众的素质进一步的提高,而经济上则由于修生养息等得到了一定发展。东晋时期文人墨客辈出,既有属于北方侨族的王羲之、谢灵运陶渊明等人,也有出身吴地的顾恺之等。虽然有诸如王敦苏峻之乱等,但因为其主要影响的还是荆楚江淮一带,对于吴地影响甚微。

洛神赋图摹本局部

顾恺之

兰亭集序摹本

王羲之

侯景之乱 王气终焉

东晋末年,北府军将领刘裕率部多次参与平乱,两次北伐甚至收服洛阳长安两京“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功高震主的他有了无数前车之鉴后逼晋恭帝禅位(曹魏开的好头啊,整个魏晋南北朝都是禅位和被禅位的历史),建立刘宋。历史随机迈入了南北朝时期,然而宋齐梁陈四朝就如走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南朝一度曾经超越北朝(北魏分裂时期),对于江南而言一次意想不到的灾难却在此时发生。

东魏叛将侯景投降梁武帝(就是那位三次出家的萧衍)而后却反叛,因曾要求赐婚与王谢两家却以门阀过高而被拒,江南门阀士族遭到大肆屠杀,史载“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即便是后来被陈霸先和王僧辩击败后,南朝也从此一蹶不振再无力与北朝抗衡。

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出身吴兴(具体而言应是今湖州长兴人),在继富春孙氏之后再一次由江南本土士族取得了吴地的统治权。但是自两晋整体腐朽松散,战力下降的现象并未因此有任何改观,“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几十年前庾信在《哀江南赋》中的感叹终于成真。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在《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亡国之音中,韩擒虎贺若弼攻入建康,生擒躲藏于井中的陈后主。江南王朝的历史终于在此时画上一段句号

在这段历史时期,虽然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一度南移,但却主要以江淮、荆楚为主,并且处于主导的地位仍然是从未主动融入江南士族的北方士族。此时的江南在侨居此地北方士族和北朝皇庭的眼中只不过是一个偏安流连的寓居之所,在文化上的吸引力并未有多强。

刚柔并济,两浙初现

公元589年,陈灭亡,隋朝统一全国,这是即汉灭亡近400年后又一次大一统。隋朝存在虽然短暂,但各种制度的影响上堪称中国封建时代的分水岭。科举制度的产生,对于存在许久的士族门阀制度而言可谓一次巨大的冲击。对于江南来说,一直无法完全融入中原王朝的情况也逐渐有所改观,庶族崛起,经济上持续发展。

隋朝建国初年,文帝一度废除郡县制,全部改为州。会稽在此时被改为吴州(隋炀帝又一度改为越州),而吴郡因此反而不能被称为吴州,就以境内姑苏山为名,改称苏州。隋炀帝继位后,这位历史上名声极大的皇帝(然并卵,谥号给了炀也是惨),相当倾慕吴越文化,开凿大运河以达江淮,多次出游江南。同时他所谓的好古情节,又重置郡县。当年秦朝初置的会稽郡已经变成了毗陵郡(治今常州)、吴郡(治今苏州)、余杭郡(治今杭州)、会稽郡(治今绍兴)、永嘉郡(治今丽水)、东阳郡(治今金华)以及遂安郡(治所在今淳安千岛湖中)这样的集合。

隋炀帝时期

江南地区行政规划图

很快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变的骁果军缢死,唐朝随后登上历史舞台。大唐初年划分全国为300多个州,但是因为管理比较不变,于是又重新设立观察使,将全国划分为多个道,吴越地区先是被划分在了包括今天四川贵州,两湖,两江的巨大区域江南道中。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后拆为江南东西两道,而吴越地区则被划为江南东道(治所在今苏州,包括从苏南到福建大部的广大区域)。大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朝代,江南地区在唐初时也受到了相当的重视。而江南地区真正走向全国经济中心的却是在另一场灾难之后。

安史之乱开始后,北方诸多重镇被迅速卷入其中。唐肃宗至德年间,张巡死守睢阳成功,叛军并未侵入江南。而江南地区作为唐朝所剩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根据地,为期提供了重要的粮草军费补给。为最终平叛提供了经济基础。然而北方经济遭此打击,史载“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

自此经济重心迅速南移,江南经济不断上升,不少名臣也因为各种原因来到吴地为官,前有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后有李泌,白居易等先后出任杭州刺史,韦应物出任苏州刺史(白居易也曾任苏州刺史),杭州也随着三吴之后逐渐崛起。而饮茶习俗也由江南传遍全国,于是乎支撑江南赋税经济的除了梁米盐铁丝绸之外,又多了一样重要产物。代宗时期,韩愈曾云:“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见此时江南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处的重要性。

出于各种原因,此后江南东道(包含润、常、苏、湖、杭、睦、歙、明、衢、处、温、婺、越、台、建、泉诸州,加上从岭南道划来的福、漳、汀三州)又被拆分为浙江东道(治所越州,今绍兴)和浙江西道(先治升州今南京后治苏州)和福建道。后世宋朝的两浙路则基本延续了这一设置。浙江东道含睦(治今建德)、越(治今绍兴)、衢、婺(治今金华)、台、明(治今宁波鄞州)、括(后改处州,治今丽水)、温八州,浙江西道则含润(治所今镇江,含部分南京)、常(含今无锡)、苏(含今嘉兴、上海)、湖、杭(除建德,桐庐,淳安,萧山等)、歙(含黄山,绩溪,婺源)六州。不过到了唐末,歙州脱离浙江西道管辖,而与宣州一起,独立成为宣歙观察使辖区。

唐·江南东道

行政规划图局部

十四州大多数名称都留存到了今日,而今天浙江省的大部分核心地区也在浙江东路所属。到了唐末,江南地区已经有三百年未受战乱影响,经济不断提升,而文化上,从中唐之前出自江南文人寥寥无几,到了晚唐已经诸如张志和等的越来越多的文人。

不过随着藩镇林立,节度使不再受中央节度,随着一场轰轰烈烈的黄巢起义,唐代的历史也到了划上句号的那天。然而吴越地区却在即将开始的极其混乱的一百年中奇迹般的保持了和平发展。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人——吴越王杭州人钱缪。

在这段时期,吴越地区从经济上已经开始走在了全国前列,而文化上也逐渐在中原士族的影响下,融合本土文化,逐渐形成了精致而充满书卷气的文化风尚。而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里,吴越逐步走向了在古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期,不仅仅是以经济中心,更是以文化,甚至是政治中心出现在华夏的历史中。

结语

本文参考:《晋书》《旧唐书》《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白寿彝版),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备注

文中掌故

斗牛星分:

即星宿分野,吴地属斗宿分野,而越地则有牵牛和婺女之分野

泰伯奔吴:

泰伯为周文王祖父周泰王子,文王父亲季历之兄,他和弟弟仲雍得知父亲有意传位给自己贤能的末弟季历,于是就离开周地,南奔至当时还是蛮夷之地的荆楚,断发纹身,以视放弃继承权,自称句(gōu)吴,当地不少荆楚人钦佩其大义,自愿追随他,最终在的今天无锡梅村建立吴国。

伍子胥离楚奔吴:

伍子胥父亲伍奢为楚平王猜忌,与其兄伍尚一起被杀。伍子胥逃离楚国后先往宋后去郑,由郑入吴时过陈国昭关,过关卡时担心因通缉图文被抓,传闻因此一夜白头,得以过关。这段后来被改编为著名戏剧《文昭关》。入吴后碰上当时仍为公子光的阖闾,使专诸刺杀吴王僚。攻破楚国后,楚平王已死,楚昭王逃,伍子胥为泄愤,将楚平王剖棺戮尸复仇。

子贡游说:

当时齐国相国田常准备出兵进攻鲁国,而子贡以利害说服齐国转攻当时强大的吴国。田常担心师出无名,于是子贡又出使吴国,而夫差此时则派人出使鲁国,索要百宰(即牛羊猪各一百头),子贡以周礼说服吴国太宰伯嚭。劝说其攻齐,随后出使越国,面见当时仍为吴国臣下的勾践,让勾践下定决心复仇吴国。子贡回复吴王夫差时则打消了其对勾践的戒心,最后他则前往晋国,说服晋国准备与吴国一战。吴王夫差大败齐军后得意忘形,进攻晋国,反被晋国击败,而勾践此时乘机突袭吴都,灭亡吴国逼夫差自杀。子贡整个游说过程,存鲁,乱齐,灭吴,强晋而霸越,可谓说客张仪苏秦之先辈。

焦尾桐琴:

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琴家蔡邕亡命江海,到达吴会之地时,住在一家人家中。有人以桐木烧火,蔡邕听其火烧之音,认定其为世之良木,忙取出,以此木造七弦琴,琴尾为火烧焦,然而琴音非凡无双。后世将其与齐桓公之“号钟”(一说黄帝之“清角”),楚庄王之“绕梁”,司马相如之“绿绮”并称四大名琴。

华亭鹤唳:

东吴降晋后,江南士人入仕晋廷,陆逊之孙陆抗之子著名文学家陆机及其弟陆云也在其中。为太常张华所上师,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然而陆机的命运多舛,他被卷入了八王之乱,被成都王司马颖拜为都督,战败后收到猜忌被杀。临刑时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天上海松江以西。

莼鲈之思:

同样的,吴郡吴江人(今苏州)张翰也入仕晋廷,为当时执政的齐王司马冏所用,在洛阳时见秋风起,顿时思念起吴地的莼菜羹和鲈鱼脍,长叹:“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辞官归乡,巧合的是,齐王司马冏很快就下台了,张翰也因此躲过一劫,比起陆机陆云的命运显然是要好上许多。

版权申明:

图片来自网络,参考文献《史记》《左传》《吴越春秋》《三国志》等

(本文转载自墨尔本大学吴语文化社)

公众号内历史相关内容:

(本辑完。欢迎在本文最下方发布你的评论)

吴越个人资料,吴越个人资料简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