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的人生面对这三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

1、如果你用不到三年的时间,从美国的名校拿到一个博士学位。你的导师对你说:“你很有才,只要你留在美国,我会给你最好的待遇,我能让你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这个时候你会怎么选择?

2、如果有一天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回家告诉你:“ 亲爱的,我要调动工作了。但是去哪儿、做什么和去多久,我都不能说。”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办 ?

3、如果说有一项事业因为你的努力,让中国在这个领域拔地而起,提高了中国的话语权。你们觉得你应该获得什么样的奖励?

他,用他的一生回答了这3个问题,

他就是邓稼先。

怀念邓稼先

拿到学位的第九天,“娃娃博士”归国

邓稼先,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1924年6月25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邓以蛰曾任清华学哲学系教授,所以他从小在清华园中长大,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41年夏,高中毕业的邓稼先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理论物理,不到三年的时间便获得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拿到学位后的第9天,他便启程回国。

这短短的9天中,既有其导师的真诚挽留,也有美国官方的重重阻挠,可这一切都没有停下他归国的脚步。邓稼先满怀着一腔报国的热情,带着满脑袋核物理的知识,乘坐“威尔逊总统号”,重返祖国的怀抱。

▲ 1950年9月,从美国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合影于甲板上。邓稼先(末排右二)

展开全文

邓稼先回到的是一个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1953年1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他的竞选演说中声称,美国必须用自己的核优势对中国、苏联进行大规模的核报复。

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研制核武器迫在眉睫。毛主席明确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 参加核武器研制的科技工作者们

家国情怀,有国也有家

1958年8月,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告诉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想请他参加这项工作。邓稼先立刻明白了这个“大炮仗”的含义,虽心有忐忑,但仍临危受命。

“我要调动工作了,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这两句话,是接到任务的邓稼先在临走前一天晚对其爱妻许鹿希说的。不能和妻儿团聚,不能孝敬老人,但是为了国家,邓稼先必须舍小家,顾大家。

第二天,邓稼先就被调入二机部刚刚成立的核武器研究所,担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研制的理论设计工作。那一年,他34岁。

▲ 1958年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后摄于北京。后排右起邓稼先、许鹿希;前排左起邓志典、邓志平

放个“大炮仗”,搞定“争气弹”

从此,邓稼先隐姓埋名,为国家的核事业倾尽毕生心血。1964年10月16日,当新疆罗布泊的戈壁荒漠上升腾起那朵巨大的蘑菇云时,没有人知道签署原子弹总体计划书的,是当时年仅39岁的邓稼先。也很少有人知道,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他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01.自主研发,从零摸索

原子弹研制的最初有苏联专家的援助,可在1959年6月,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专家全部撤走,连带着所有的资料、所有的模型,一星半点也没留下。

没了指路人,一切都靠自己从零摸索,中央决定自主研制原子弹。邓稼先作为工程的领头人之一,没有惧怕,没有气馁,要争气就说到做到,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极其艰难的探索与开创。

▲ 摄于新疆核试验区,地上为千年枯木。

02.九次计算,推翻权威

苏联专家们虽然撤走了,但其中一位曾随口说了一个高机密参数的数值。当时的科研人员相,只要算出的数值和这个数值接近吻合,就是迈向成功的一大步。

然而,邓稼先他们先后进行了9次计算,耗时近1年,可算出来的结果都与之大相径庭。

就在所有人即将绝望之时,邓稼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是对的,他们错了!后来经过进一步验证,证明了苏联人留下的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字,最后成功算出了这一参数,中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也顺利向前推进。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成功。

03.运筹帷幄,加速推进

我国“两弹”研制成功的速度是惊人的,尤其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进程。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而中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早在核武器研究设计机构成立之初,邓稼先就确定了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他还推算出高温高压下核材料的状态方程,打通了这一理论研制的重要关卡,其他方向的理论方程很快就迎刃而解了。氢弹研制过程中他又带领大家归纳出三个方案,兵分三路进行计算,这一决策为我国核武器研制赢得了时间。

▲ 1979年摄于新疆核试验基地的戈壁滩上。

元航个人资料,元航男演员

左起邓稼先、赵敬璞

04.面对责任,勇挑重担

在每个核弹制成之后,再次检查完毕各项参数、各个部件,插好雷管,准备运去新疆进行空爆或地下核试验之前,要有一个科学家签上自己的名字,以表明这一枚核弹已经一切搞好,可以点火了。这是对祖国负责的签字,非同一般。

在邓稼先生前,这副千钧重担大多数由他来挑:签字,责任心极强的邓稼先曾开玩笑似地说过,签字以后,好比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

元航个人资料,元航男演员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后来在邓稼先回北京检查身体时,医生在他的小便中发现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也是正是这一次危险的经历,为以后邓稼先的后来患癌症埋下了伏笔。

▲ 1986年3月,

邓稼先医院中用手比划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05.排除困难,团结凝聚

邓稼先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在他那里无论是技术权威,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人人可以发表见解。

因此,邓稼先深受年轻科技人员的爱戴,他们把他看成老师和兄长,无条件地信任着:“老邓交下来的任务,我们是不讲条件的。”即便是在动荡的时期,他依然团结着身边的人们不分派系地通力合作,不让两弹的研制慢下脚步。

▲ 邓稼先去世前一个月,

中央军委决定对邓稼先解密

06.远见卓识,影响深远

1985年8月,北京301医院确诊其为直肠癌晚期。可病中的邓稼先仍忧思着国家的未来。1986年5月第二次手术后的第四天,他就用颤抖的手撰写我国今后核武器进展的建议书。

同年,国家首次给“两弹”科研队伍颁奖,整个团队的奖金总数为1万元。受奖机构自身又拿出一部分钱,按照10元、5元、3元的级别分下去,邓稼先当时拿到了最高的奖励级别。

邓稼先与家人和杨振宁的合影

(照片中邓稼先的右嘴角下有一块血迹。这时他已病入膏肓,口、鼻不断出血,但他的笑容是那样的真实。)

邓稼先病重期间,他的同学兼好友杨振宁曾来华看望他,并且痛心的问他:“国家到底给了你多少奖金啊,值得你把命搭上。”

邓稼先冲着老朋友笑了笑,吃力的伸出了两个手指头,对他说:“二十块,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

▲1986年7月17日,

邓稼先在病房接受李鹏副总理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

邓稼先化疗住院期间,曾以排练颁奖为由,获得了暂时离开病房的批准。但他并没有去人民大会堂排练,而是回家了。他念着的,是全家人能够在家里吃上一顿再普通不过的晚饭。

据说他还特意打电话告诉要来医院的大姐邓仲先,他说:“今天下午不要来医院,到我家里来,我回家了!”有些感情,埋在他心底几十年,没有说出口过,却也从未离开过。

▲ 1962年摄,邓稼先与妻儿父母的合照。

1986年7月29日1时50分,邓稼先对祖国没有留下任何遗憾,闭眼安睡了。

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邓稼先被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今天是邓老诞辰93周年的日子,虽然他已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不会忘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他的战友,用他们的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用他们的大爱大勇、卧薪尝胆,在共和国的血管里注入的力量,用“两弹一星”精神,在神州大地播撒的幸福春天!

当今的中国,以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将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许身国威壮山河!”